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却隅语

却隅语

又有人称扎巴语,我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甘孜州的新龙、雅江、理塘3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7千。却隅语有方言差别,可分为东、西两个方言。方言间通话有一定困难,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也有少量差别。以新龙县龙拉西乡为代表。语音特点有:单辅音50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类,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叶、舌面前4套,鼻音、擦音、边音均有清浊两套,有唇齿部位擦音和小舌部位塞音和擦音。复辅音较丰富,有144个,仅有二合的,结合特点除鼻音能与清送气音结合外,其余均为浊音与浊音结合,清音与清音相结合。有10个单元音,元音没有长短、松紧对立,但有鼻化和卷舌元音各一套。复元音有后响的,也有前响的,以后响为主,由i、u介音组成,方言中还有y介音。无辅音韵尾。有3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不很大。语法特点有:形态较丰富。形态、虚词等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情感词等10类。名词有双数,复数语法范畴,用在名词后加词尾的方式表达。量词较丰富,分名量词和动量词,量词和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类,第一人称双数、多数、集体代词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表示领有时,用词根元音屈折的方式表达。动词有人称、数、时态、式、态、趋向等语法范畴,用词根屈折变化、添加前后加成分、重叠词根等方式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基本形容词常采用重叠形式。结构助词较丰富,有限制、施动、受动、处所、从由、比较等多类,语法作用不大。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词汇特点有:单音节词和由单音节复合成的合成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成分。合成的方式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等。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和藏语,藏语借词偏重于宗教用语和少量生活用语。借词约占词汇总数的25%左右。四音联绵词较丰富。

猜你喜欢

  • 恩格图

    ?—1648清初将领。蒙古科尔沁部人。初率众投后金,隶正红旗,授牛录额真。驻守伊兰布里库,防蒙古游牧界。天聪年间(1627—1636),屡从皇太极征明,攻遵化,袭大安口,以功授二等甲喇章京世职,升兵部

  • 北汉世祖

    见“刘崇”(859页)。

  • 焉耆明屋

    见“西克辛佛教寺院”(717页)。

  • 弩尔哈奇

    见“努尔哈赤”(1262页)。

  • 三伏节

    见“辖里尀”(2445页)。

  • 乞儿诺尔

    湖名。辽代称白水泺,金代称白水泊,明代汉文史籍作克儿、圪儿海,清代作奇尔泊、希尔泊。今称黄旗海,位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明初在明朝辖区内,后为东蒙古右翼占据。右翼济农巴尔斯博罗特将该地封与第三子兀慎

  • 大素贤

    渤海国、东丹国大臣。渤海末王大譔(907—926年在位)末年,官至司徒。辽天显元年(926)一月,阿保机灭渤海,二月改渤海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之,委任其为左次相。初居东丹国

  • 弘吉剌

    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翁吉剌、弘吉列、晃吉剌、雍吉烈、瓮吉里、翁吉剌惕等。《辽史》译作王纪剌,《金史》译作广吉剌、光吉剌。为一较大游牧部落,有许多分支,主要是亦乞列思、豁罗剌思、斡勤忽

  • 天禧

    西辽末帝耶律直鲁古年号。1178—1211年,凡34年。

  • 麻达

    高山语音译。清代台湾高山族村社听差。亦称“猫踏”、“咬叮”等。各村社均有设置,均由未婚少年充任,听候通事、土目差遣。主要负责传递“番社”与官府之间或“番社”之闾来往公文,“凡传递文书,两手系铃摇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