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包衣

包衣

满语音译。意为半截句“家里的”,即“奴仆”。清代掌管皇家事务内务府所属人丁的总称。原从“包衣阿哈(家里的奴仆)”一称中分离出来。后金国建立前后,统称包衣阿哈。多来自被掠人口、“家生子”等等,被女真贵族以及一般旗人所占有,处于其社会最低阶层。随着奴隶制社会的折向发展和变化,逐渐多以“包衣”称谓汗府、贝勒等府所属奴仆,不再与“阿哈”连用。如天聪三年(1629),考试儒生,录取200名,时定凡在汗、贝勒等府属“包衣”下者皆拔出,诸汉臣颂为“仁德”;天聪(1627—1635)末,礼亲王代善第四子瓦克达府中,已有“尼堪(汉人)包衣”和“尼堪阿哈”之分。当时,已有“包衣牛录”等组织之设。“包衣”与“阿哈”之间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处境已有所改善。清入关后,帝王家仍多用“从龙入关”的旧包衣(属正户)。由于满洲封建化的加深,包衣的待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包衣佐领、管领诸组织也相继增设起来,最终多达66个。每逢皇子皇孙分封、公主婚嫁出府,内务府必循例以其※余丁移往新府设置包衣佐领和管领。上三旗包衣,内务府属(亦称※内务府三旗);下五旗包衣,王公府属。包衣人以万计,皆为皇家“兵卫”于内庭(或外廷)、“体役”于内外而效尽犬马之劳。其身分地位低于外※八旗世仆。包衣人因功抬入八旗,俗称“出包”;被罚入,改称“入包”。内务府是个大“包”(大家),其总管(无定员)满语即称“包衣昂邦”。包衣人,可入“官学”、参加科举考试。因功跻身于显贵者,其家奴仆或拥有近百,或出百外,这种人在其奏折中自称为“包衣下贱”。参见“包衣阿哈” (587页)。

猜你喜欢

  • 谙版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谙版”意为“大”,“勃极烈”意为“官”,合为“大官”之意。《金史·国语解》谓:“官之尊且贵者”。收国元年(1115)七月,完颜阿骨打废女真部落联盟制,设谙版、国论、阿买、昃

  • 衮德依

    ?—1791清代武官。索伦人。姓都拉尔氏。乾隆五十二年(1787),从征台湾,参与镇压林爽文起义,赐号吉尔孔额巴图鲁,官佐领。五十六年(1791),从征廓尔喀,在帕朗古战斗中阵亡,追赠云骑尉世职。

  • 乌古论仲温

    金大臣。本名胡剌。盖州(治今辽宁盖县)按春猛安人。女真族。乌古论氏。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累官太学助教、应奉翰林文字、河东路提刑判官。滑州刺史、河东南路按察副使、寿州防御使。贞祐(1213—1

  • 张罔

    ?—3627晋代起义首领。族属休屠胡(又作屠各胡)。约哀帝隆和元年(362),聚众起事,拥兵数千,自称大单于,攻掠周邻郡县。前秦苻坚以尚书邓羌为建节将军,率兵7千讨之。因众寡不敌,兵败。

  • 格格克得木勒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旧婚俗之一,主要流行于阿拉善等地。蒙古语,意为“被抛弃者”,专指离婚的妇女。凡是离婚妇女,通常都不愿再嫁,只有少数人能再婚。有的男子因怕妻子离婚后与有权势者结婚,被嘲笑,故夫妇感情虽

  • 管内押蕃落使

    见“都知蕃落使”(1818页)。

  • 察哈尔佃齐一世

    1579—1671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活佛。初至呼和浩特,在城西北山洞坐禅修行。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主持兴建庆缘寺。清太宗时(1626—1643)赴京朝觐,献40两重的曼多罗及经典、马匹等贡品。

  • 贡格

    ?—1755卫拉特蒙古青海辉特部台吉。伊克明安氏。卓哩克图和硕齐孙,第巴第四子。初隶和硕特部。雍正元年(1723),以罗卜藏丹津反清,偕诸兄弟降附清军,选兵助击罗卜藏丹津等于哈玛尔岭。二年,别编旗分佐

  • 农桑撮要

    见“农桑衣食撮要”(927页)。

  • 朵儿必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五年(1407)正月,朵儿必河、恨古河等处女真首领官夫答兰等81人来朝,以其居地置此卫,任官夫答兰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在前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左侧阿姆贡河支流噶尔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