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柱国

八柱国

西魏等官制。柱国或上柱国官秩始于战国时期楚国,原为保卫国都的官,后为最高武官。北魏初,太武帝拓跋焘以长孙嵩为柱国大将军。北魏末年,又以此秩授尔朱荣。西魏大统三年(537),文帝授予宇文泰此秩。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大统十六年(550)以前,任者凡有8人,即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悦等,称为八柱国,门阀高贵,莫与为比。此制之设,虽为模仿鲜卑昔日八国或八部之制,但宇文泰既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不与其他柱国相提并论,又不欲北魏宗室元欣等实握兵权,故仅存八柱国之名,而以李弼等六柱国大将军分统府兵,比附《周官》六军之制,自己总揽中外军政,元欣只是“从容禁闱”而已。北周增设上柱国大将军,隋设上柱国及柱国,唐以后沿用作勋官之称号,但与西魏“八柱国”之意已不同,至清始废。

猜你喜欢

  • 踏?

    渤海舞名。又作踏鎚、踏追。渤海人岁时聚会所跳的一种亦歌亦舞的大型群舞。宋王曾使契丹途经柳河馆(故址在今河北省承德市西北伊逊河西岸红旗屯附近),亲见被辽迁居其地的渤海人作是舞。据《王沂公行程录》记,跳时

  • 博格拉汗

    突厥语,意为“公驼汗”。西迁回鹘在中亚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之一。史载,※萨图克于伊斯兰历三三○年(942—943)在圣战者支援下占领巴拉沙衮(今中亚楚河畔碎叶城东)后,始称“博格拉汗”。

  • 藏语音译,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阶级的统称。此称出现较早,据史载,大约在止贡赞普时已有此种称为“阐”的奴隶出现。至囊日松赞(吐蕃王朝创建者松赞干布之父)时,此种奴隶已成为普遍现象,且从单个奴隶的“阐”,

  • 茂英充

    怒语音译,意为“从天上降下来的人”。怒族传说中的女始祖。云南省碧江县怒族都流传说他们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后来这位女始祖与虎、蜂、蛇、麂子、马鹿等交配,子孙不断繁衍,形成虎氏族、蜂氏族、蛇氏族、麂子

  • 秃发武台

    ?—414?十六国时期南凉太子。又作秃发虎台。河西(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廓及湟水流域一带)鲜卑人。秃发氏。秃发傉檀子。南凉嘉平元年(408),立为太子、录尚书事。四年,奉命拒击吐谷浑树洛

  • 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

    碑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弘历为纪念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而撰。铭文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记叙出兵征讨缘起及安定局势方略。是研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的重要史料。原碑存承德普宁寺。

  • 徒单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徒丹、秃丹,《高丽史》作徒怠。来源于部名。居活剌浑水(今黑龙江省境呼兰河,一说为该省通河县之付拉荤河)、上京速苏海水(今黑龙江尚志县境一水)、按出虎水(今阿什河)、葛马合窟申等

  • 高仙芝

    ?—755唐朝将领。高句丽人。高氏。四镇校将舍鸡之子。年20余,从至安西,以父功补游击将军,数年父子并班。善骑射。唐玄宗开元(713—741)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天宝六年(747),奉诏

  • 黑往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的助理管狱官,兼管司署及内府灯火。在代表等级地位的※“因官等级”中,属“十田级”,享有薪俸谷子220挑(每挑约合50斤)。

  • 夫椒

    春秋战国时古地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发精兵击越,在此大败越军,迫使越王勾践屈辱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