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东迁
清代保安族的一次大迁徙。咸丰(1851—1861)年间,一说同治(1862-1874)初年,隆务寺宗教上层、土司头人为扩张势力,逼迫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并利用水利灌溉等问题挑起民族争端,终于迫使保安人离开青海同仁(今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居地,举族东迁。在藏、土等族人民协助下,历尽艰辛,至青海循化撒拉族地区,受到撒拉族人民的热情款待,被安置在城西“上四工”,约居住3年,再次东迁,过关门(地名)后辗转迁徙,至今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定居,前后历时约5年。
清代保安族的一次大迁徙。咸丰(1851—1861)年间,一说同治(1862-1874)初年,隆务寺宗教上层、土司头人为扩张势力,逼迫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并利用水利灌溉等问题挑起民族争端,终于迫使保安人离开青海同仁(今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居地,举族东迁。在藏、土等族人民协助下,历尽艰辛,至青海循化撒拉族地区,受到撒拉族人民的热情款待,被安置在城西“上四工”,约居住3年,再次东迁,过关门(地名)后辗转迁徙,至今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定居,前后历时约5年。
见“咸同起义”(1617页)。
云南古城名。亦称史城、史睑、史赕、大利等。故址在今大理市喜洲镇。西汉时属益州郡叶榆(亦作楪榆)县,建有叶榆古城。东汉属永昌郡。三国时属蜀汉云南郡。晋代因之。南朝属东河阳郡。隋开皇十七年(597),西爨
汉代羌人部落之一。以善建“笮桥”而得名。傈僳族先民。《华阳国志·蜀志》定笮县(即今四川盐源、盐边一带)条款:“笮,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巂曰巂,蜀曰邛,皆夷种也。”居今四川雅安、西昌及
今名聂鲁桥。位于西藏绒辖地区之中印边界。桥西岸有清道光六年(1826)所立石质界碑一块,上刻汉藏两种文字,记载立碑经过。
游记。1篇。明董传策(字原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撰。是篇专记广西漓江(府江段)两岸景色及少数民族社会情况。谓:“彼中洞丁招主,往往衅状相通。今昭平建设土巡检司,亦略扼其咽吭。谓宜听诸土官报效,兵自
奚族制作的著名交通工具。契丹族习之,亦很普遍。沈括《梦溪笔谈》称:“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其形制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后广前杀而无股,材俭易败,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长毂广轮,轮之牙,其厚不能四寸,
523—600隋代佛教译经师。法号智藏。健陀罗人。西魏大统元年(535),经于阗,到达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后以北周废佛,拒从儒礼,遂于武平六年(575)与北齐僧宝暹、僧邃、僧昙等10人同往西域取经,
1526—1615明代辽东名将。字汝契。朝鲜族。铁岭(今辽宁铁岭)人。家贫,40岁仍为诸生。后为辽东御史器重,资其入京,后袭铁岭卫指挥佥事世职,积功为险山参将。明隆庆元年(1567),以抗蒙古土蛮侵扰
见“大翁”(77页)。
1278—1317元朝大臣。畏兀儿人。集贤大学士脱列子,中书平章政事※阿礼海牙兄。初事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于藩邸。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卒,力劝爱育黎拔力八达迎立其兄海山。及武宗海山即位后,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