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五峰山花儿会

五峰山花儿会

土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青海互助县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于五峰山(在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垣,因山峰形似五指,故名)举行。五峰山翠峰青峦,雾披云裹,泉水潺潺,风景优美。每逢节日,山上山下锣鼓喧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或观赏游览,或赛歌比舞。台上唱“花儿”纵情高歌,台下歌手集体对歌,此伏彼起。对歌双方各有歌手四、五人,由思路敏捷、擅于组词并声音嘹亮的歌手领唱,其余歌手按照各自的音域分为头腔、二腔、三腔,尾声则齐唱,相互配合得十分协调。今花儿会同时也是城乡物资交流的盛会。

猜你喜欢

  • 德色赖托布

    1875—1940清末民国时期蒙古王公。内蒙古敖汉旗人。博尔济吉特氏。色丹那木济尔长子。光绪十七年(1891),金丹道教起事,在拉西理和德力根保护下,乘夜越墙逃出贝子府,至奉天。清廷派军并调昭乌达盟各

  • 西域水道记

    书名。清道光元年(1821)徐松撰。全书5卷。书中将嘉峪关以西及新疆各河按所注湖泊,分为11个水系,仿《水经注》体例,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分叙11个水系的水道,旁及沿岸交通、物产、城邑兴废、民族分布。

  • 浚宁王

    元朝诸王封爵之一。至顺二年(1331),知枢密院事伯颜受封,赐金印。一说将其列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

  • 朱勒杰尔嘎拉

    见“巴拉吉尔”(414页)。

  • 倮黑

    清代史籍对拉祜族的称谓。雍正(1723—1735)、嘉庆(1796—1820)两朝,由于流官及土司的苛派勒索,被称为倮黑的广大群众曾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反封建起义。

  • 仆族

    见“濮拉泼”(2581页)。

  • 小儿锦

    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汉语拼音文字。原名“小经”或“消经”。前者是与《古兰经》等“大经”相对而言;后者是将经文加以消化之意。基本上是汉语拼音,杂有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间或有个别汉字。在部分回民、特别是在

  • 翁毕克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意译为“米卜”。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以南的珞瑜地方。巫师取净水一碗,精选颗粒饱满整齐的若干粒大米,边念咒,边投入水中,一般以米粒全部下沉,且排列整齐为吉利。如米粒出现断裂,象征着

  • 怀远诸徭僮列传

    民族志。1篇。明瞿九思(字睿夫,湖北黄梅人,汉族)撰。怀远,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徭僮,为广西少数民族泛称,这里主要指侗族,其次为壮、瑶、苗诸族。内容披露时任怀远县令的马希武在修建县城过程中苦役侗民

  • 阿格旺旦曾佳木素

    1902—1958阿拉善旗广宗寺(南寺)第六世葛根(格根)。蒙古族。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七日,出生于贫苦牧民家庭。三十一年(1905),被确认为第五世巴伦葛根转世呼毕勒罕。三十三年(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