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界

三界

①藏语“康松”的意译。唐代吐蕃行政区划。有两种解释:据《德乌佛教史》载,唐代吐蕃将地界按上、中、下三种地理方位划分,每“界”又各分为“上三界”、“下三界”、“中三界”或“卫三界”三部分。三界具体所指范围无载;一说是将吐蕃当时的辖区划分为“多康”、“博康”及“宗康”三大地界。其基本地区范围,“多康”指今西藏包括昌都在内的甘孜自治州及川青藏交界南部及西南部地区。此称至今仍在藏区沿用。“博康”之称在吐蕃十二小邦时期已见史载,当指今西藏自治区(即卫藏及昌都以西),此称久已不见用。“宗康”一词仅载于《德乌佛教史》,当指今青海湟水流域的“宗喀十八部”地区,亦可指今甘青藏区而言,即相当藏文所载的“多思麻”地区。“三界”即“康松”的划分是研究西藏历史地理沿革的重要史料。 ②萨满教对宇宙的看法。流行于信仰萨满教的赫哲、蒙古等族地区。旧时赫哲族民间认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界是天堂,诸神所居;诸神住处又分为七层,造物主居最高之天,其他诸神居其下之天。中界即人间,人类所居,是人类繁殖之处。下界即地狱,为恶魔居处。恶魔为人间罪人的执罚者,造物主恐其恃威虐行,遣诸神保护人民,使其按主神命令行事。

猜你喜欢

  • 玛克苏尔衮布

    ?—1777清代四川郭罗克(果洛)土司。亦作麻克苏尔衮布。藏族。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属下部落放夹坝人吹斯根尔拉希坦杀害青海公礼塔尔。清朝派理藩院郎中阿林责令其缉拿凶犯。未应,并以凶犯在逃为由,

  • 白人

    古代汉族对白族先民的称谓。亦作“僰人”。“白”与“僰”音近,是译音别字。明清以后统称“民家”。1956年,改称白族。详见“白族”(596页)。

  • 沙钵略

    见“始波罗”(1550页)。

  • 瑟博素疗

    蒙医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物理疗法。即宰杀羊或马、驴等,立即取出胃中反刍物给患者热敷之法。此法早在元代以前即已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中。其法一般有三种:(1)夹座拨治法,即患者夹在带胃之反刍物上,以除病毒,(2

  • 阿答赤

    蒙古国及元朝将领。又译阿塔赤。阿速氏。万户昂和思之子。太宗十年(1238),蒙古西征军至其地,随父归降,统阿速军千人从征。师还,任蒙哥宿卫。宪宗八年(1258),随汗征蜀,战剑门、钓鱼山,皆有功。中统

  • 炳多优

    瑶语音译,意为“平地瑶”。部分瑶族自称。分布于广西恭城、富川和湖南江华等地。居地较为平坦,又因长期与汉族多有交往或杂处,故在瑶族中生产力水平较高,大多说汉话。

  • 帕玉乃卡

    藏语音译,“乃卡”是清代西藏地方政府所置管理珞巴族贸易事务的机构。亦有“货栈”之含义。“帕玉”指则拉岗宗“帕玉仲错”即十二个村落所在地的地域名,位于今米林县南部、纳玉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一带。乃卡设于

  • 功房

    清代内蒙古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旗兵习武练功的场所。绥远城正蓝、镶蓝、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黄、镶黄等八个旗佐皆设之。功房内备有各种传统武术器械,练功者可在此学练拳击沙袋、扔锁子石、摔跤及练刀、枪、

  • 斡里朵

    即“斡鲁朵”(2426页)。

  • 白马岭之战

    又作石岭关南之战或关南之战。辽(契丹)与北宋之间一次重要战役。白马岭位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关城)南。辽景宗保宁十年(978),吴越降宋后,北宋统一中原南方,五代诸国只有北方臣服于契丹的北汉尚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