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县
战国燕高阳邑,西汉初置县。以在高河之阳,故名。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属涿郡。东汉改属河间国。西晋改属高阳国。北魏为高阳郡治。隋改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为顺安军治。金属安州。明洪武三年(1370)迁治今县。明、清属保定府。
战国燕高阳邑,西汉初置县。以在高河之阳,故名。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属涿郡。东汉改属河间国。西晋改属高阳国。北魏为高阳郡治。隋改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为顺安军治。金属安州。明洪武三年(1370)迁治今县。明、清属保定府。
明代盐商纳米边仓后,取得的兑换盐引之凭证,以此换取盐引支盐。
1215—1260又译木哥、莫哥、摩哥、穆哥。拖雷之子。母乃蛮氏撒鲁黑。元太宗八年(1236),奉命出兵阴平郡,与皇子阔端分兵攻宋四川。贵由死,拔都召集诸王议立蒙哥为帝,斡兀立海迷失皇后所遣使臣独持异
天干与月相配之名。《尔雅·释天》:“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月阳。”“在甲”、“在乙”指月干支名中有甲、有乙等。参见“月名
1884—1907清末浙江余姚人,名纯昌,字子贻。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浙江高等学校。三十年在家乡创办三山蒙学堂,传播反清书刊。次年加入光复会,随徐锡麟赴日。三十三年应约到安庆筹备起义,五月二十六
战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初作河桥于蒲津(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南),其后西魏、隋、唐皆在此连舟为浮梁。《新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二年(724),“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
在今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东北角甬江口北侧。因该地潮汐出入,本名候涛山,后因海上来华贸易各国船只停泊于此,改今名。南临港口,屹然耸峙,为海防要地、浙东门户。明代前在此设烽堠。嘉靖三十九年(1560)于山顶筑
书名。清末叶衍兰绘撰。一集四册。叶氏尝官京师,熟悉朝野掌故和一代名哲身世学行,又工书画。历三十余年采访临摹,成顾炎武迄魏源一百六十九人像一百七十一幅,并人附一传。1928年,其孙恭绰虑其湮晦,并拟续同
官署名。总领皇室亲军。辽袭五代旧制,南面军官中有殿前都点检司。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始置殿前都点检司,掌宫城关防门禁,行从宿卫等宫廷警卫事。下设宫籍监、近侍局、器物局、尚厩局、尚辇局、鹰坊、武库署
?—697唐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仪凤三年(678),以副总管从刘审礼攻吐蕃,被俘,留居数年,颇知虚实。后得释归。长寿元年(692),为武威军总管,与阿史那忠节攻吐蕃,复碎叶等安西四镇,安西都
1148—1217宋太祖八世孙。字从善。淳熙进士。除司农簿,迁金部郎中。奏请孝宗在左右曹、度支、仓部等财政税务机构设立总计,以绝奸弊。后知吉州,即山炼铜,铸钱积二十万贯,进户部郎官、淮东总领。光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