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题本

题本

文书名。明代始行之上行文。即以官署名义向皇帝奏请处置有关政务、军事、钱粮、刑赏等公务而上的奏章。一律用印,其格式:纸四页一接,最后一接不用四页。每页六行,每行二十字。比奏本略大。例送通政司转内阁呈进。弘治后,以通政司请,在京各衙门有印信题本,可径自封进。清沿明制。有通本及部本之别。通本即地方督抚所上之本,因须送通政使司验看是否合式后,再呈进御览,故名。部本即在京各部院衙门等所上之本,其形制比通本略大,可不经通政使司而径送内阁,以别于通本,故名。通本末尾均附粘有内容提要,称为贴黄。部本除刑部之本外,均无贴黄。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行新政,除贺本外,内外各衙门均停用题本,专以奏折奏事。

猜你喜欢

  • 李幼滋

    亦作李幼孜。明湖广应城(今属湖北)人,字元澍,号义河。嘉靖进士,授行人。万历初历大理寺卿,迁户部侍郎。五年(1577)张居正丧父,倡“夺情”之说以媚之,得进工部尚书。七年致仕。

  • 同知国用事

    见“国用司”。

  • 清化郡

    隋大业和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巴州为清化郡。见“巴州②”。

  • 天册

    三国吴末帝年号(275—276)。凡二年。

  • 六条诏书

    西魏时地方官员为政之六条标准。文帝大统七年(541)丞相宇文泰欲改易时政,为强国富民之法。苏绰赞成其事,拟定为六条,奏准以诏书施行,称为《六条诏书》,用作牧、守、令、长为政治民之准则。凡不通《六条诏书

  • 北中郎将

    官名。东汉末年所置四中郎将之一,帅师征伐,时以卢植任之。魏、晋、南北朝沿置,地位重要,多有较固定的辖区和治所。西晋时多镇邺,东晋及南朝常兼徐、兖等州刺史;或持节,都督徐、兖、幽、并等州军事,银印青绶。

  • 车鹿会

    柔然首领。木骨闾子。父死始领有部众,自号柔然。参见“柔然”。

  • 宰衡

    新莽官号。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加安汉公王莽号曰宰衡。王莽因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故采二人称号以自尊。位上公,在诸侯王上,掾史秩六百石。三公言事称“敢言之”。出则尚书郎、侍御史、谒者、中黄门随从,

  • 修武佐郎

    官阶名。清初武职从八品之封赠。乾隆三十二年(1767)增设,五十一年改为奋武佐校尉。参见“武职封赠”。

  • 平金录

    书名。撰人不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诏修。今未见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