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学公集
书名。清袁保龄撰。十九卷。袁保龄系袁世凯之从叔父,以道员居李鸿章幕,襄办洋务。此书过半皆为海防事务之文字,间有与中法、中日战争等有关之记载,可备参考。有项城袁氏家集本,宣统三年(1911)刊印。
书名。清袁保龄撰。十九卷。袁保龄系袁世凯之从叔父,以道员居李鸿章幕,襄办洋务。此书过半皆为海防事务之文字,间有与中法、中日战争等有关之记载,可备参考。有项城袁氏家集本,宣统三年(1911)刊印。
档案名。清代军机处档册,为清廷所发“上谕”之汇抄。起雍正年间,讫宣统三年(1911)。均由军机处起草,分为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两种(详“上谕”)。在下发之前,由军机处另录一份存档,底稿即行焚毁。存档之抄
唐代对刑部比部司郎官的别称。
东汉人。和帝时,为西域都护班超属吏。永元九年(97)受遣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国西海(今波斯湾)受阻返回。为汉朝最早到此地的使者。归言山川形势,丰富了中国对当时中亚的认识。
1813—1883清江苏无锡人,字澹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副贡生,后连试不第。佐山东、安徽诸学使考校。援例授浙江同知,由同知积官至候补道,加盐运使衔,后两署盐运使,一署金衢严道。以疾归。著有《平
即“杨衒之”。
在今浙江上虞北盖东、盖北一带。唐长庆二年(822)修筑。湖周一百零五里,有三十六沟,溉田三十万亩,兼有菱芡鱼虾之利。明后湮。
?—1402明山西潞州(今长治)人,一说平阳(今临汾)人。洪武中历官大理寺司务、北平布政司参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以清俭知名。洪武三十年(1397)奉旨编《大明律诰》。建文初,充北平采访使,
一作冯煖、冯驩。战国时齐国人。家贫无以为生,寄于孟尝君门下为食客。自言于孟尝君无好无能,遭人轻贱。后以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三次倚柱弹剑而歌,孟尝君皆允其所求。曾为孟尝君收债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
辽代吉仪名。相传遥辇氏阻午可汗始制此仪,为部落联盟选汗的礼仪。辽代建国后有所增饰。或选九人扮作皇帝,与皇帝本人分别进入十顶庐帐,由契丹大臣“捉认天子”,而后行册礼,上尊号;或由八部耆老引皇帝拜日,由后
刑名。通耏,即剃去鬓,而留发。亦称“完”。《说文》段玉裁注:“不剃其发,仅去须鬓曰耐,亦曰完。谓之完者,言完其发也。”《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古耏字从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