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宗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宗并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为公元四、五世纪时,古印度无著、世亲两兄弟所创。因无著著《瑜伽师地论》等,故以经名宗。世亲初习小乘萨婆多(说一切有)部教义,后遍学大乘教义,著有《唯识三十颂》等。宣传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即外“无”内“有”,万法皆唯“识”。因其认为一切外境均为“识”之显现,主张“万法唯识”,故又称为“唯识学派”。但又认为“识”不真实,仅假说为“有”,而非真有。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渊源。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宗并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为公元四、五世纪时,古印度无著、世亲两兄弟所创。因无著著《瑜伽师地论》等,故以经名宗。世亲初习小乘萨婆多(说一切有)部教义,后遍学大乘教义,著有《唯识三十颂》等。宣传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即外“无”内“有”,万法皆唯“识”。因其认为一切外境均为“识”之显现,主张“万法唯识”,故又称为“唯识学派”。但又认为“识”不真实,仅假说为“有”,而非真有。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渊源。
清代宫中奏事处、敬事房对值班官员之通称。
指在中药书上没有记述的药用植物。多为民间及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药用植物。
1678—1758清浙江鄞县人,字楞山,号玉几山人。毛奇龄弟子。乾隆元年(1736)以布衣举博学鸿儒,未就。以书画游江淮间,遂居扬州。与汪士慎、高翔、厉鹗常往还。善写生,以墨晕之,萧疏简远,品格甚高。
官名。战国魏置,主管官吏的长官。《水经·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
?—1333元蒙古克烈氏,字存初。湖广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孙,江浙行省右丞按摊子。幼充武宗宿卫。泰定初,为湖南宣慰使。天历元年(1328),参议中书省事。二年,拜中书参知政事,进奎章阁大学士、太禧宗禋院
①北周天和元年(566)以吐谷浑地置。治嘉诚(今四川松潘东),辖境约当今松潘一带,隋开皇七年(587)废。②隋开皇七年改邓州置,治同昌(今四川九寨沟县东北)。大业三年(607)改为同昌郡,唐武德元年(
唐乐舞名。光化四年(901),盐州(治今陕西定边)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幽禁昭宗的宦官刘季述等,昭宗复位,命乐工编此舞曲以表孙等之功。
官名。秦置,为奉常属官,掌占卜。西汉沿置。东汉并入太史令。北魏复置,掌卜筮等事务,属下有太卜中散、太卜博士等。隋置为太常寺太卜署长官,员一人,从八品下。大业三年(607)升为正七品。唐沿置,正八品下。
中医名词。为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合称。五志的活动和五脏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81北朝时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白泽。幼好经史。北魏末,迁河东郡丞,甚得时誉。丞相宇文泰克河东,拜丞相府参军事,兼记室。西魏初,与苏绰等修撰新制,定朝廷政典,迁礼部郎中。废帝元年(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