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顺
隋末唐初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十八岁出家,先习禅法,后学《华严经》。唐太宗曾召入宫问答,赐号“帝心”,故亦称“帝心尊者”。后住终南山至相寺。提出“五教止观”说,以《华严》为最高的“一乘圆教”经典。认为“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华严五教止观》),理事“空有无二,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同上),为法藏等创建华严宗提供了思想资料,被推崇为华严宗“初祖”。相传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但有疑者。著名弟子有智俨等。
隋末唐初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十八岁出家,先习禅法,后学《华严经》。唐太宗曾召入宫问答,赐号“帝心”,故亦称“帝心尊者”。后住终南山至相寺。提出“五教止观”说,以《华严》为最高的“一乘圆教”经典。认为“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华严五教止观》),理事“空有无二,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同上),为法藏等创建华严宗提供了思想资料,被推崇为华严宗“初祖”。相传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但有疑者。著名弟子有智俨等。
泛指按税率交纳的赋税。《金史·孙铎传》:“铎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元代课程一般指盐、茶、酒等各种额外课,有时也泛指包括科差、税粮在内的一切赋税。
1364—1424明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字伯载。永乐初以儒士召修《永乐大典》,为都总裁,与姚广孝等制定体例。书成,授右赞善。太子礼重之,凡稽古编纂之事悉属。五皇孙皆从学经。居职十五年而卒。为文质朴,
部族名。又译途马、秃满、吐麻、秃马惕。常同火里连称。约住在贝加尔湖以西山地。成吉思汗时首领带都剌莎合儿归降蒙古,死后其妻孛脱灰塔儿浑起义,被镇压,居地被斡亦剌部占据。元代火里秃麻居地是太仆寺所属十四处
即“颜元”。
一称特穆尔图淖尔。即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伊塞克湖。本属清伊犁将军辖地,见《大清一统志》。后为沙俄割占。
秦汉制度,县以下分为乡亭里。一县常分作数乡,县治所在之乡曰都乡,其他乡通称离乡。
在今湖北老河口市东南。《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以舟师攻茨湖,官军击却之”,即此。
《尔雅》作夏壶山,《汉书·地理志》作贾屋山,《括地志》作贾屋山、贾母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与句注山相接。《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北登夏屋,请代王”,即此。
科场称谓。又称座主。明清举人或进士称主考官或总裁为座师。详“座主”。
又称荫监生、荫生。明清国子监监生名目之一。明初沿袭前朝任子之制,定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可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后改为在京三品以上方可请荫。由此途入监者又称官生。另有出自皇帝特恩者,不限官品,称恩生。凡得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