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郡
西晋太康二年(281)罢毗陵典农校尉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丹阳、丹徒、武进、江阴等市、县地。后移治毗陵县(今常州市)。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为晋陵郡。隋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西晋太康二年(281)罢毗陵典农校尉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丹阳、丹徒、武进、江阴等市、县地。后移治毗陵县(今常州市)。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为晋陵郡。隋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847清湖南新宁人。瑶族。曾习青莲教,后与李辉及广西全州李世德(得)等人组织棒棒会。道光二十七年(1847)率数百人在家乡发动起义,军分五营,旗分五色。后入广西与李世德等汇合,占领全州咸水口等地
宋代刑部拟定断狱奏稿,送呈皇帝核示,称进拟。主管拟进断案刑名文书的机构为进拟案。
书名。《遵生八笺》的一部分。明高濂著。三卷,二百五十三方。介绍当时食品饮料及食补药品。万历十九年(1591)成书,是明代重要食典之一。
公元327年十六国前凉张骏击擒戊己校尉赵贞后置。治高昌城,辖境相当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以东一带。历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皆有此郡。
官吏处分制度。明清吏部定制,凡因故受降级处分之官员,视现任之级实降离任,称为降调。清代之处分以级为差,有降一级至五级之别。凡降调而级不足者,如从八品降三级,无级可降,则议革职。
明以来瑶族聚居地。在今湖南新宁县境,属越城岭山脉。分桃盆、黄金、圳源、麻林、大圳、深冲、黄背、罗源八峒,故名。清在大圳设总峒官统治。道光年间曾爆发瑶族蓝正樽、雷再浩等起义。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典路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司车辂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典路下士以佐其职。隋开皇元年(581)罢。典饎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天官府膳部中大
春秋鲁邑。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春秋》桓公五年(前707):“城祝丘”,即此。西汉置即丘县。
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师事孙十三老,自言其法承张三丰。嘉靖年间以内家拳享名于宁波府。为人谦恭,外表瘦弱。时有少林寺僧七十人慕名求见,在众僧一再要求下比试获胜,众僧慑服。得其传者有单思南,亦为内家拳名
1117—1178宋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字致君。建炎初,年才十一,避乱南下失散。在金十年,间关南归。入太学,第隆兴元年(1163)进士,为监察御史,终国子司业。志强学博,为文闳辩该贯。著作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