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都督
官名。(1)西魏大统初置,北周天和五年(570)省,建德二年(573)复置。多授各地豪望,以统乡兵。刺史、镇将等亦多加此号。(2)府兵组织“旅”之长官。由子都督、都督迁此,再转为大都督。北周为正七命。隋大业三年(607)改名旅帅。(3)北周始为勋官号,正七命。隋为十一等勋官之第九等,从六品上,位仪同三司、大都督下,都督上。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咸亨五年(674)以其比云骑尉,为正七品上阶勋官。(4)隋代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驴骡牧、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皆置,一至二人。
官名。(1)西魏大统初置,北周天和五年(570)省,建德二年(573)复置。多授各地豪望,以统乡兵。刺史、镇将等亦多加此号。(2)府兵组织“旅”之长官。由子都督、都督迁此,再转为大都督。北周为正七命。隋大业三年(607)改名旅帅。(3)北周始为勋官号,正七命。隋为十一等勋官之第九等,从六品上,位仪同三司、大都督下,都督上。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咸亨五年(674)以其比云骑尉,为正七品上阶勋官。(4)隋代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驴骡牧、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皆置,一至二人。
又称“赫色尔石窟”。在今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凿建于木札特河河谷北岸的悬崖上。为中国著名石窟。约始凿于东汉末年,多数系十六国时期至唐代之遗存。现存洞窟二百三十六个,其中七十四个窟形较完整,保留壁画也
朱(硃)文书名。(1)清代皇帝用朱笔亲自书写的谕令。(2)清代由大学士草拟,呈皇帝审定同意,再用朱笔誊写于黄折的上谕。一般是颁发各部院衙门,传其堂官亲领。(3)清代军机处草拟的谕旨,经皇帝朱笔修改颁发
又名牛脊槫。建筑构件。位在檐柱上的平槫以外,撩檐枋以内,承托檐椽,方形断面者谓之承檐枋,圆形断面者谓之牛脊槫。清式建筑不再采用。
东晋安帝时置。属山阳郡。治今江苏泰兴市东。隋开皇初并如皋县入。属扬州。大业时属江都郡。唐初废。
宋少数民族名。居今湖南西部。以向氏、田氏、舒氏为最大。宋初以来,屡受封赐。有州十六,并属辰州。熙宁七年(1074),章惇攻占其地,置沅州(治今湖南芷江),领卢阳、麻阳、黔阳三县及安江、托口二寨;后又置
朝代名。自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称帝,至恭帝德祐二年(1276)为元所灭,史称南宋。其残余力量在闽、粤沿海建立景炎、祥兴政权,至帝昺祥兴二年(1279),亦为元所灭。参见
明代选拔官吏制度。始行于万历五年(1577)。无定期。凡乞恩就教的举人,经廷试成绩优异者,选授学正、教谕,稍次者授以训导。如缺不敷,可陆续候补。
古为五岳之一。先是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南巡,登潜之天柱山(今安徽霍山县南天柱山,又名霍山、衡山),号曰南岳。其后又以今湖南衡山县西北衡山(又名岣嵝山)为南岳。
唐府兵总称卫士。十二卫及东宫六率所统又各有其名,隶左右*清道率府者名直荡。
①一名新开港。在今湖北武汉市南。李白《江夏行》:“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即指此。②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赣江至此分流。唐王勃《滕王阁序》诗:“画栋朝飞南浦云。”宋时有亭,王安石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