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典
见“大婚”。
见“大婚”。
①东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元达,小字佛大。王坦之子。弱冠知名,与王恭、王珣俱流誉一时。起家吏部郎。太元中,出为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建武将军。桓玄时在江陵(今湖北荆州),每为其
1852—1932清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字旭陔,继改今名,字季平,初号四益,旋改四译,晚号五译、六译。光绪进士。以亲老不欲远就,遂改授龙安府学教授,又曾为尊经书院襄校。1913年曾赴北京,任教于国学
散官名号。北宋始置。前期为正六品下文散官。元丰三年(1080)废置。崇宁二年(1103)改置为选人新寄禄官,取代旧寄禄官留守、节度、观察判官。从八品。金再置为文散官,以授正七品下文官。元代沿置,改文官
国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逸周书·作雒篇》:武王克殷,“建菅叔于东”,又“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春秋战国时为濮阳。
①科举考试用语。唐代应试举子于考试前自相集结,写诗作文,摹拟考试,称为私试。李肇《唐国史补》:“群居而赋,谓之私试。”②宋代学校中的一种考试。每月进行一次,由本学长官自行出题考校,又称月校。相对于每年
战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后置,以地名长沙为名。治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洞庭湖以南湖南大部、江西西部和广西、广东北部沿边地区。西汉高帝五年(前202)为国。东汉为郡,辖境有今湖南邵
1357—1402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方克勤之子。幼聪颖,及长从学宋濂,有“小韩子”之誉。洪武二 十 五 年(1392)以荐授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名其读书之
官名。即门下侍郎。唐龙朔二年(662)改黄门侍郎置,咸亨元年(670)复名黄门侍郎,天宝元年(742)又改门下侍郎。
明代内地军士纳银免赴边卫轮班之制。始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延绥巡抚胡志夔请免戍军三年,每名征银五两四钱,为募兵之用。万历初,又命河南应戍班军免戍三年,以所折银为边防修筑之费。边班因此耗减,折银亦
宋词流派。北宋词坛以*婉约派为正宗,至苏轼别开生面,突破“词为艳科”之藩篱,凡怀古、感旧、抒志、咏史、写景、记游、说理,皆举以入词,又不拘于声律,意境清新高远,风格豪迈奔放,遂开创豪放词派。南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