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道录司

道录司

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元朝设于各路,掌管所属道人。如有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会同地方官府共同处理。以道录为长官,下设书吏、公使人等。明朝设于洪武十五年 (1382),为掌管道人之最高机构,录于礼部。负责颁给道官度牒,三年一颁; 总理天下道人; 统领地方各道官衙门,即府之道纪司、州之道正司、县之道会司。设左、右正一,左、右演法,左、右至灵,左、右至义,均各一人,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充任,不支俸。清沿明制置,设道官一人兼正一衔,给予部札,其他设官、职掌皆与明同。并于京师分设东南城、西南城、中城等六处道官,各设协理一人,给予司札,佐理道人,颁发度牒。康熙十六年(1677),诏令道录司稽查设教聚会,严定处分。宣统三年(1911),事归民政部管辖。


官署名。明朝始置,清朝因之,掌管道教徒的有关事务。其主官称正印、副印,下设左右正各一人、左右演法各一人、左右至灵各一人、左右至义各一人。关于掌管道教的官署,设在京城的称道录司,设在省府的称道纪司,设在州的称道正司,设在县的称道会司。参看《清通典·职官十七》和“道官”条。

猜你喜欢

  • 安陇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三班,拟宁远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宁远将军等号。

  • 破鲜卑中郎将

    官名,汉置,位低于将军,同于校尉,俸比二千石,掌屯卫兵,主征伐。《后汉书·孝灵帝纪》:“八月,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

  • 比部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比部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人,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年)改为比部员外郎,见该条。

  • 殿庭仪礼司使

    官名。明朝殿庭仪礼司长官。洪武九年(1376)置。为一人,正七品,十三年,改司正。

  • 左牧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掌宫廷用马,属太仆卿。

  • 守尚书郎

    即初上台的尚书郎。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见《后汉书·百官志·尚书》注。

  • ①春秋时期诸侯国家定期派遣卿或大夫一级使臣持礼品朝见周天子。《礼记·王制》: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郑玄注: “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 大聘,使卿。”①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后

  • 中京文思院

    官署名。辽南面官,袭唐制而设。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以供宫廷。设文思使等职。官署名。辽置,主官为中京文思使,属南面京官。马人望之父马佺曾任此职。参见“文思院”。

  • 江南行台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简称。

  • 官名。殷朝始置。西周至战国沿置。指保母、保傅等养育、傅教太子、国君的官员。三国魏王国官属有保,品第六。官名。(1) 《尚书·君奭》:“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保衡”就是“阿衡”,“保”就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