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诸科

诸科

北宋贡举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法部科统称。其地位次于进士科。经礼部试、殿试合格,即获本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神宗时罢,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哲宗时复设春秋科通礼科等,又立经明行修科,后罢春秋科。南宋尽罢诸科,科举仅存进士一科。


北宋时对进士科以外的科举常科科目的总称。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法等科,其地位在进士科之下。应试者经礼部试和殿试合格即取得本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熙宁年间罢废诸科,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原诸科举人最多的京东、陕西等五路举人在礼部试时予以适当照顾,另行安排考试,并增加录取名额。元祐年间复设诸科中部分科目如春秋科、通礼科等,以备不能应进士科者之应试;另立经明行修科。绍圣年间罢春秋科。南宋时诸科均废,科举常科仅存进士一科。参见“进士科”。

猜你喜欢

  • 二等出使大臣

    见“出使大臣”。

  • 丞相军祭酒

    官名,即丞相军师祭酒。晋朝陈寿编写三国志时,为避司马师讳,故意省去“师”字。东汉末年曹操、刘备皆置,为丞相府属官,掌参谋军事。《三国志·魏书·袁涣传》:“(袁涣)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丞

  • 提法使司

    官署名。清末各省司法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始设于东三省。宣统二年(1910),各省均由提刑按察使司改设。掌全省司法行政并监督各级审判厅、检察厅及监狱。置提法使一人。下设总务、刑民、典狱三科,各

  • 贵州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贵州司员外郎。①明清户部贵州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永乐十八年(1420)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满洲司官初不分曹,随长官所派。后增至四人,满洲三人,

  • 兵马都部署

    官名。辽朝北面官,有征伐,则在都元帅、都统以下设兵马都部署掌号令。亦有以兵马都部署总领兵马征伐之制。下设副部署等职。

  • 吐屯

    官名。突厥阿史那氏别部大臣,世代为其官而无员限。

  • 文林著士

    官名。南朝陈置。《陈书·儒林·沈志道传》:“解褐扬州主簿,寻兼文林著士。”

  • 衣冠丞

    官名。北齐置。见“衣冠署”。

  • 西市狱

    诏狱名。西汉武帝时置,属左冯翊,而以左冯翊所属长安市长及丞主管之。东汉废。

  • 承受

    官名。皇帝特派的官员,地位居本衙门长官之上。宋徽宗宣和年间,除三省、枢密院、学士院外,都派遣内侍官员,称为“承受”,长官处理问题,得按他的意见办。如梁师成为秘书省承受,坐于长官、副长官之上。参看宋朝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