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官名。汉译为“内大臣”。清朝侍卫处设,地位低于领侍卫内大臣。
官署名。西夏中等司。
官名。明置王府护卫指挥使司,掌防御非常,护卫王邸。有征调则听命于朝。其指挥使以下设官如京卫。
官名。明宣德中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督理漕运,因此有督运侍郎、督运都御史、少卿之称,不常置。其时漕务实际上总领于“漕运总兵官”,参见该条。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掌督将士作战。《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行督军校尉,位低于行督军将军。行,代行。
官署名。北魏置,主管佛教事务,由监福曹改名。以沙门统为长官,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下诏: “自今已后,众僧犯杀人已上罪者,仍依俗断,余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治之。”(《魏书·释老志》)北齐时称昭
官名。辽朝北面官,行军都部署司副长官。亦临时委任,收兵卸职,仍回本任官。
即“堂除”。宋代官员任用方式之一。即堂除,见该条。
官署名。辽朝置,职掌不详。
官名。为知枢密院事的简称。宋置,详“知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