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擢
官场用语。宋朝官员建立功勋,朝廷特予升迁官职、差遣,称为旌擢。
官场用语。宋朝官员建立功勋,朝廷特予升迁官职、差遣,称为旌擢。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增设之朝上职官。天历庚申十年(1860)始设。位低于“统管”,高于“朝将”。职务未详。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自庚申十年(公元1860年)以后的《天王诏旨》、《幼主诏旨》中常列举“天
官名。北周置,正四命,员额左右各二人,为左右武伯中大夫的副职。任此职者见《隋书·元晖传》:“寻迁武伯下大夫,俄拜宾部下大夫。保定初,大冡宰宇文护引为长史。”参见“左右武伯中大夫”。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见该条。
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因分科取士,故名。隋废九品中正制,文帝开皇七年 (587)定制,诸州每年贡三人,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取士。至炀帝时置进士科,正式形成科举制度。唐朝于进
官名。北齐太子右卫坊属官,从七品上。
泛指平凡一般之吏。《汉书·尹赏传》:“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
官署名。北魏置,掌饲驼骡驴牛。北齐沿置,设令、丞,隶太仆寺。领典驼、特牛、牸牛三局,各设都尉,亦常作为囚禁官员之所。《魏书·萧宝寅传》:“乃于太仆驼牛署赐死。”《北齐书·高昂传》:“(尔朱)荣入洛,以
公文制度。亦作批朱。明朝章奏批答过程中,需先由内阁大学士票拟文字,再交由司礼监,经秉笔、随堂太监用朱笔批改,然后方可准行。这是内阁与司礼监互相制约的方法。
官名。唐朝宰相名号,指三省长官之外他官行宰相事者。《唐会要·名称》: 太宗贞观十七年(643)“高士廉除开府仪同三司,仍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武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的直荡属官。其秩分别为正五品上与正六品下,掌警卫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