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教育部

教育部

民国置,为中央行政机关之一。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改其为大学院,十七年又改称教育部,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务。下设总务、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五司及编审处。设长官部长一人,政务次长一人、常务次长一人。


官署名。清末有学部,南京临时政府改设教育部,管理教育、学艺及历象事务,监督所辖官署、学校,统辖学士、教员。以总长、次长为正副长官,下设参事二至四人,秘书长一人,部内分司未见记载。北洋政府沿置,职掌同上,部内除总务厅外分设普通教育、专门教育、社会教育三司。设总长、次长、参事,厅长一人,司长三人,佥事、主事若干人,此外有视学十六人,技正二人,技士八人。部的直辖机关有中央观象台、编译馆与中央学会。国民党政府成立之初曾设大学院以代教育部,旋仍改为教育部,属行政院,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务。初期设总务、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五司及编审处;直辖机关有大学委员会、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等;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十二月修正公布的《教育部组织法》,分普通教育司为中等教育、国民教育两司,共为六司。设部长一人,综理部务;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辅助部长处理部务;参事三至五人,撰拟审核本部的法案、命令;秘书六至八人,分掌部务会议及长官交办事项;司长六人,分掌各司事务;科长十八至二十四人,科员一百至一百四十人,承长官之命,分理各科事务。督学八至十六人,视察员十六至二十四人,技士二至四人,会计长一人,统计主任一人,分掌各项事务;如因事务上之必要并得酌用雇员。部的直辖机关有各国立大学、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及学术审议委员会等,并设置了许多教育委员会:如医学教育委员会、史地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农业教育委员会、工业教育委员会等,均由各学科的专家组成,其建议可供教育部采择施行;还有训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委员会、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特种教育委员会等,都是对于某种教育问题担任设计工作的。

猜你喜欢

  • 太子副直监

    官名。北齐置。太子门下坊殿内局副长官,员四人,从六品。隋及唐初沿置,随局改属太子门下坊内直局,员二人,从六品下。亦作“太子内直副监”。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丞。

  • 将作吏

    县分职吏名。汉置,主土木兴作。《隶释》二《华山亭碑》记华县有将作掾与将作史。

  • 尚乘司廪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尚乘局始置,唐朝殿中省尚乘局置员,正九品下,掌六闲藁秸出纳。

  • 中贵

    指为君王所宠信的宦官,与中贵人同。

  • 小兵部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兵部司次官,省称为小兵部,佐兵部中大夫掌本部事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为兵部司长官,称兵部下大夫。宣帝即位,复置六府诸

  • 海政司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海军处所属机构。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原机要司改设。掌海军及各省水师官任用,拟定章制礼仪,制造收存炮械,管理海军驾驶、管轮人员。辖制度、器械、驾驶、管轮四科。置司副官、科长、科员

  • 报匣

    清朝存放机密文件之木匣。装有小锁。清制,地方督抚等官例由皇帝赏给,以便呈报重要章奏时封存之用。皇帝向其交办机密事项亦用此密封下达。

  • 掌赞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仪局。员二人,从九品。唐改正八品。为司赞、典赞之佐。宋朝为尚仪属佐,协助司赞掌礼仪、班序、设版、参拜之事。金沿唐宋之制,置二人。明朝置为女官六局中尚仪局

  • 御史考试

    清代选拔御史的考试,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 以古代鲠直之士如马周、阳城等皆以布衣为御史,诏大学士、九卿及督抚勿论资格,列名举奏。待诸臣奏到,下吏部定期考试。次年二月考选御史,试以时务策,乾隆帝亲取

  • 常盈库

    官署名。明朝太仆寺所属仓库。设大使一人。掌贮凡各牧监草场被垦为田地之岁收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