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循吏

循吏

旧史所称奉法循理之吏。《史记》作有《循吏列传》,《汉书》《后汉书》亦有《循吏传》。后代史书或沿之。西汉著名循吏有文翁、黄霸、龚遂、朱邑、召信臣等; 东汉有杜诗、卫飒、任延、王景等。循吏一般能注意发展社会经济,安定民生,倡导礼义教化,对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有一定作用。


指依法治事、大公无私的良吏、好官。《史记·循吏列传》,《索隐》案: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注:“师古曰: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

猜你喜欢

  • 兴屯道

    专职道员名。清初在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置兴屯道,后废。

  • 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注:“以水名官。”

  • 太子右户将

    官名,为太子属官,掌右户直郎。见《后汉书·百官志》。

  • 左一护军府护军

    官名。唐初秦王、齐王府左一护军府长官,各置一员,正四品下,掌率本府统军以下侍卫陪从。

  • 主事郎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上。官名。北魏置,从六品上,其职不详。见《魏书·官氏志》。

  • 编修院

    官署名。宋朝史馆所属编书机构,掌编修国史、会要、实录、日历,以馆职分领其事。官署名。宋置,见“国史院”。

  • 擢用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即任用官员之方法。指不拘流品,越等破格任用贤才之例。凡经博学宏词、经济特科、考廉方正等特科选拔,以及会推、保举荐擢之人才,均属此例。

  • 经承

    吏名。清朝京吏之一。清制,京吏有三: 供事、经承、儒士。各部院衙门之办事人员,如堂吏、门吏、都吏、书吏、知印等统称经承。属内阁、翰林院、詹事府者可考取供事;属礼部者可转补儒士。详见“吏”。清代各部院役

  • 知监事

    见“监使”。

  • 织枲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织下大夫织枲中士佐官,正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