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宰

太宰

官名。④即大宰。亦名冢宰,简称宰。相传殷朝始置。《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六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礼》列为六卿之一,天官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总百官,赞王命。西周王室所设,为朝廷百官之长: 诸侯所设,掌内宫之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鲁、郑、宋、齐、楚、吴、邾、曾等国皆置,为执掌国政的列卿之一。西魏、北周依《周礼》建六官,置大冢宰为天官府长官。②西晋置太师、太傅、太保三上公,因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居上公之首。常与太傅、太保并掌朝政,为宰相之任,一品。东晋、南朝用作赠官,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名义尊荣,无职掌。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万石。北魏、北齐则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之上,别置太宰,皆一品。③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尚书左仆射置,兼门下侍郎,行宰相之职。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改尚书左仆射。④ “太宰令”简称。⑤吏部尚书的别称。


1、百官之长。商朝始设太宰,周朝也称冢宰,为天官首领,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官。《周礼·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注:“《尔雅》曰:冢,大也;冢宰,大宰也。”因此,后世以冢宰为宰相之称。

2、春秋时各国的宰相称太宰。北周文帝又据《周礼》建六官,设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及以后历代多不设此官。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3、太常属官。掌祭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注:“文颖曰:雍,主熟食官。如淳曰:五畤在雍,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师古曰:如说是也。雍,右扶风之县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当复置饔人也。”

4、汉朝王国内主之官。《汉书·英布传》:“(随何)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注:“服虔曰:淮南太宰作内主。”

5、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其职权仍同太师,而不同西周的冢宰,也不同于东周时的太宰。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6、宋徽宗崇宁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见《宋史·职官一·左仆射、右仆射》。宋钦宗靖康年间又恢复旧名。明清两朝也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7、夏商周三代掌管伙食的官也称太宰。贾谊《新书·胎教》:“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

猜你喜欢

  • 戊字库

    官署名。明朝置,隶工部,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嘉靖(1522—1566)中革副使。掌收贮弓箭、弦条、盔甲等物。官库名。明置,掌贮河南等处解到盔甲、弓箭、刀等物,以备奏准支给。以掌库一人

  • 内文学馆

    官署名。唐朝中书省置,以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掌教宫人。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改为习艺馆。

  • 铠甲署

    官署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掌制作铠甲等,隶少府监,不久废除。

  • 检定考试

    国民党政府考试类别之一。检定考试为补救一般有中等以上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与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者得有资格参加高、普两级考试而设。检定考试分为普通检定考试与高等检定考试两种:普通检定考试以省教育厅

  • 航空事务处

    民用航空机构。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北洋政府设置,至十一年(公元1922年)改为航空署。见“航空署督办”。

  • 三兵中郎

    官名。西晋末司马睿镇东丞相府从事中郎之一,与录事中郎、度支中郎分掌僚属诸曹事。官名。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三兵中郎,掌中兵、外兵、骑兵之事。

  • 步军统领

    见“步军统领衙门”。官名。是“提督九门(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巡捕五营步军统领”的简称,也称“九门提督”,以亲信的满族大臣担任,负责京城内外门禁和治安,统帅八旗步军五营

  • 卜筮生

    杂任职名,唐置于太卜署,员额四十五人,从卜博士学习占卜之事,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充任卜师。

  • 黄龙府兵马都监署司

    即“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

  • 卜祝

    官名,即卜和祝的合称,既掌占卜,又掌祭祀时读祝词。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注曰:“迁父为太史,掌知天文律历卜筮祠祝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