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官丞

太官丞

官名。又作大官丞。秦汉少府属官,太官令副贰,东汉有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员,三国魏沿置。南朝宋置一员,隶侍中; 南齐一员,隶尚书省; 梁、陈改隶门下省。北魏隶光禄卿。北齐置为光禄寺太官署次官。隋、唐沿置,隋朝八员,正九品下; 唐朝四员,从八品下。明洪武八年 (1375) 光禄寺置为次官,曰大官丞,一员,从七品,后增为四员。清顺治元年 (1644) 光禄寺大官署置为次官,满洲一员,康熙三十八年(1699)增一员; 汉一员,康熙十五年省。初为正六品,康熙九年定从七品。


官名,也作大官丞,秦汉皆置,属少府,员七人,为太官之副,佐令掌宫廷饮食。东汉有左丞一人,掌饮食;甘丞一人,掌膳具;汤官丞一人,掌酒;果丞一人,掌果品。三国魏沿置。南朝宋一员,属侍中;南齐一员,属尚书省;梁陈改属门下省;北魏属光禄勋;北齐为光禄寺太官署副长官;隋八员,正九品下;唐四员,从八品下。明为光禄寺次官,称大官丞,一人,从七品,后增为四人。清为光禄寺大官署次官,初满人一员,后增汉人一员;初为正六品,后改为从七品。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后汉书·百官三·少府》、《历代职官表·光禄寺》、《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猜你喜欢

  • 御正

    官名。① 西周置,主管周王室车马驾御之事。《御正卫簋铭》:“懋父赏御正卫马匹自王。”《御正良爵铭》:“今太保赏御正良贝。”②西魏、北周时“御正中大夫”的省称。官名。北周置,掌王言,位上大夫。《北史·卢

  • 征收课税副使

    官名。元朝置。太宗二年(1230),以赵昉、刘桓、王贞、刘子振、高廷英、贾从、王锐、侯显、程泰、李天翼十人分任燕京、宣德、西京、太原、平阳、真定、东平、北京、平州、济南十路征收课税副使,辅佐各路征收课

  • 正七品土官

    文职土官名。清制,置于贵州省一人,不理本地方民族事务。

  • 洛阳宫农圃监

    ①官署名。即东都苑东面监,唐高祖武德 (618—626) 中置,高宗显庆二年 (657)改为东都苑东面监。②官名。即东都苑东面监长官,唐高祖武德 (618—626) 中置,正八品下,高宗显庆二年(65

  • 军头引见司

    即“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官署名。宋置,见“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

  • 文学掌故

    官名。西汉置掌故,属太常,秩百石。又有文学掌故、太史掌故、治礼掌故等。掌礼乐制度等典章故事,备谘询。武帝时,丞相公孙弘请置博士弟子,一岁皆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又择文学掌故补郡属曹史。后遂为定

  • 承事郎

    散官名号。北宋始置。前期为正八品下文散官。神宗元丰三年 (1080) 后改置为新寄禄官,正九品。取代旧寄禄官大理评事。金再置为文散官,以授正八品下文官。元朝沿置,改文官正七品,敕授。明为文官正七品,初

  • 都虞司员外郎

    官名。清朝内务府都虞司之职官。额设五人。佐郎中理司事。

  • 总甲

    元明以来地方之职役。清朝由州县派官充任。每甲辖数十百家,往往为一乡。乡中设乡约约束,有里长司劝化之事,而统归总甲管理,又,山西、陕西等处边外蒙古地方种地民人内亦设此官,位在十家长之上。每堡设牌头四名,

  • 祆祝

    官名。唐朝萨宝府供职官,协掌祆教事务,视流外勋品。参见“萨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