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鸿胪

大鸿胪

官名。九卿之一。秦称典客,西汉景帝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始改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君长、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会、封授、袭爵及夺爵削土之典礼; 诸侯王死,则奉诏护理丧事,宣读诔策谥号; 百官朝会,掌赞襄引导; 兼管京师之郡国邸舍及郡国上计吏之接待。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典属国并入,遂又兼管少数民族朝贡使节、侍子。有丞一员,属官有行人(大行)、译官、别火令丞,郡邸长丞。东汉属官仅置大行令、丞,余皆省。三国因之,魏三品,其属官大行令改为客馆令。西晋三品,职掌略同,属官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原属少府的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等亦划归之。东晋、宋、南齐有事权置兼官,事毕即省,掌赞导拜授诸王。梁、陈改称“鸿胪卿”。北魏亦称大鸿胪卿,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三品。北齐改称“鸿胪卿”。魏晋南北朝接待宾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之职移归尚书省主客曹,本官渐成专司朝会礼仪之官。参见“鸿胪卿”。


官署名。秦朝和西汉初称典客,掌管归降的少数民族。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和郡邸长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王莽时改称典乐(见《汉书·王莽传》)。东汉又复称大鸿胪,设卿一人,俸禄中二千石。掌诸侯和四方归降的少数民族。另外,郊庙祭祀行礼时掌赞导,请求行事;诸王入朝郊迎时掌礼仪;皇子封王,掌赞授印绶;诸侯之子继位和四方少数民族头领受封,掌召拜。王死,负责吊祭及拜王嗣。属官有丞、大行令及诸郎官(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窦融传》:“征固代魏应为大鸿胪。”魏晋有时置,有时废;梁、陈称鸿胪卿,北魏仍称大鸿胪,北齐称鸿胪寺,置卿、少卿各一人,掌蕃客朝见、吊祭等。隋初并入太常,后复置。唐曾改称同文、司宾,后复旧,掌蕃客凶仪及册封诸蕃。宋代掌四夷朝贡宴劳赏赐,迎送宾客等。南宋并入礼部。明清复置,清置鸿胪寺卿,满汉各一人。

猜你喜欢

  • 朝直掾

    官名。北齐置,州府属官,职掌不详。

  • 赤龙

    官名,即夏官,宓羲的官分为春夏秋冬中五官,分掌四时及国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为宓羲龙师名官。”注:“应劭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

  • 会计科

    官署名。① 清末各省提学使司所属六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学务公所经费之收支报销,核检省会及各府、厅、州、县教育费用是否合度。凡各学校建造营缮之事,亦归考核经理。置科长一人、副长一人

  • 户部银行

    清朝国家银行。光绪三十一年 (1905)设。经理存款放款,买卖荒金荒银,汇兑划拨公私款项等银行业务。总行设北京,各大商埠设分行。置总办一人,副总办一人,由政府派充。理事四人,监事三人,由股东会选任。三

  • 图记

    清朝印信之一种。管理伊犁索伦领队大臣、管理额鲁特领队大臣、管理锡伯营领队大臣、管理察哈尔领队大臣、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八旗佐领、盛京防御等用之。俱铜质直纽方形。其文体及尺寸,依官员品级大小而异,由礼部

  • 洛阳诏狱

    监狱名。东汉光武帝罢西汉中都官狱二十六所,京师惟留廷尉诏狱与洛阳诏狱。三国魏与西晋亦都洛阳,依东汉旧制置洛阳狱。

  • 卒长

    官名。① 周朝设。为下级武官,又称“连长”。《管子·小匡》: “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轻重乙》: “兵接弩张,谁能得卒长者,赐之百金。”又《周礼》夏官之属,军制百人为卒,其长官为卒长,上士爵。②太

  • 镇国中尉

    爵位名。明置为较低等封爵,以封郡王非嫡长之四世孙。官名。明宗室封爵有镇国中尉。《历代职官简释·镇国中尉》:“明制,宗室封爵奉国将军之下为镇国中尉,与将军同以镇、辅、奉三字为高卑之序。”

  • 绥关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拟折冲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 罢。

  • 武库署丞

    官名。即武库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