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

官署名。大都督虽设置于三国时期,但开始是为战争而临时设置的加官,无固定府属。晋、南北朝皆不常置,府属情况不详。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558),济南王以太子监国,因立大都督府,与尚书省分理众事,开府置佐,为中枢军政机构,赵郡王高叡以侍中摄大都督府长史。唐高祖武德七年(620),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为地方高级军政机构。太宗贞观二年(628),去“”字,分为上、中、下都督府。睿宗太极(712)初,以并、益、荆、扬为四大都督府,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又加潞州,共设五大都督府。府置都督一员,下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典狱,问事,白直,市令、丞,佐、史,仓督,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和医学博士、助教、学生等。宋承唐制,在兖州、徐州、陕州、扬州、杭州、福州设大都督府,管理地方军政,置大都督,以亲王为之。属官有长史,左右司马,录事参军、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及助教。大都督、长史职掌同州牧、府尹。西夏中央所置,属次等司,设府主(令公);地方所置属下等司。元朝于文宗至顺元年(1330)改都督府置,领左右钦察卫、龙翊卫等禁军、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哈剌鲁万户府。设大都督三员,同知二员(正三品),副都督三员 (从三品),佥都督事二员(正四品)。另设有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下集庆后,改枢密院置,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又增设左、右都督,同知、副使、佥事、照磨各一员,并设断事官。又以原属中书省的都镇抚司隶之。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等俱升品秩。属官有参议、经历、断事官、都事、照磨。洪武九年(1376),罢副都督,改参议为掌判官。洪武十三年,改为“五军都督府”。


官署名。三国时魏、吴均置大都督,其官署称为大都督府。唐与北宋的大都督府为某些府州的军政机关,元代的大都督府为军事指挥机关。参见“都督”。

猜你喜欢

  • 内火器营

    清朝火器营之设于京师内城者。包括枪营,营兵为鸟枪护军,共二千五百一十六人; 炮营,营兵为炮甲,共八百八十人。设翼长一人,署翼长营总一人,营总三人,鸟枪护军参领四人,副鸟枪护军参领八人,署鸟枪护军参领十

  • 蒙古翰林院承旨

    官名。元朝置,为蒙古翰林院长官。建院时置一员,后屡增至七员。秩从一品。下置学士二员,正二品; 侍读学士二员,从二品; 侍讲学士二员,从二品; 直学士二员,从三品; 侍制四品,正五品; 修撰二员,从六品

  • 三卫

    郎亲卫、勋卫、翊卫卫府合称。①隋朝左、右卫所领亲卫、勋卫、翊卫及太子左右卫率所领亲卫、勋卫、翊卫,皆称三卫; 炀帝大业三年(607) 左右翊卫(左右卫)所领三卫改为三侍,太子左右卫率所领三卫依次改为功

  • 食官署

    官署名。北齐太子家令寺始置,有令、丞,别领器局,酒局二丞。隋朝沿置,令一员、丞二员。唐朝置令一员、丞二员,掌东宫饮膳之事,另有掌膳、奉觶等属。

  • 阁内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统领皇帝左右的侍卫禁军,位在阁内都督之上。《周书·杨宽传》:“孝武与齐神武有隙,遂召募骑勇,广增宿卫。以 (杨) 宽为阁内大都督,专总禁旅。”

  • 五国节度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负责督察越棘等五国部族,设契丹节度使一员。始置于兴宗重熙六年(1037)。

  • 招讨司副使

    官名。辽、金、元三朝军事行政机构招讨司之副长官。位招讨使之下,协掌司事。明朝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仅四川设一员,正六品。位次招讨使,有自己所辖之土兵及地区。世袭,其承袭事隶兵部。清初沿置

  • 抚民通判

    参见“抚民同知”。

  • 同提领

    官名。元朝一些不同名称的“提领所”和一些不同名称的“局”等官署设同提领,多为九品,位在提领之下,副提领之上,为该所或该局的副长官。《元史·百官三·抽分场提领所》:“凡十处……每所各设提领一员、同提领一

  • 左右车将

    官名,汉置,即左车将和右车将。左车将掌左车郎,右车将掌右车郎;掌车叫车郎。见《汉书·百官公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