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吏

大吏

①高级高员统称,犹言大官。战国、秦汉皆然。《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吏持禄取容”。②汉朝乌孙国官名。据《汉书·西域传》,乌孙国职官有“大吏一人”。③清朝理藩院所属内馆职官,额为四人,负责承应来京蒙古人等事宜。


1、大官。《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吏持禄取容。”又《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后世沿称,如“封疆大吏”。

2、古代军队中的下级将领。《孙子·地形》:“大吏怒而不服。”曹操注:“大吏,小将也。”

3、汉代乌孙国官名。《汉书·西域传·乌孙国》:“乌孙国……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4、清朝理藩院属官,额4人,掌接待来京的蒙古人等事。

猜你喜欢

  • 重禄法

    宋朝特别法之一。神宗熙宁三年(1070)立仓法。吏人皆给厚俸,称“重禄法”。领取重禄吏人称“重禄公人”,重禄公人受贿或勒索,即从严惩罚。朝廷各司及监司、各州皆行之,以图养廉。

  • 朝大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王族子弟采邑的家臣在朝廷供职者,负责把朝廷政令向采邑君长传达。《周礼·秋官》:“朝大夫,每国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掌都家之国治,日朝以听国事故,

  • 都官曹郎中

    官名。北齐都官尚书所属有都官曹,“掌畿内非违得失事”,以郎中一人为主官。见《隋书·百官志中》。

  • 发运使

    官名。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始于陕州(治今河南陕县)置,亦称水陆运使,掌洛阳、长安间漕运,后移职转运使。宋朝承置,掌经度山泽财货之源,漕运淮、浙、江、湖六路储廪以输京都,兼制茶盐、泉宝之政,及监察官

  • 都右司徒

    官名。战国置。《古玺汇编》第二一号:“囗都右司徒”。

  • 候农令

    官名,汉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田官,掌农事。见《居延汉简》。

  • 胞族

    亦称“大氏族”,是原始社会中介于氏族与部落之间的社会组织。通常是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联结而成,胞族的职能多半在宗教方面,它有自己的神灵,祭司和节日,举行各自的宗教仪式,部落间发生战事时,各个胞族都

  • 阍侍

    守门人。唐李商隐《为举人上翰林萧侍郎启》:“曾干阍侍,获拜堂皇。”

  • 吏部下大夫

    即“小吏部下大夫”。

  • 石工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玉下大夫石工中士佐官,正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