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匠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匠师中大夫外匠上士佐官,正二命。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匠师中大夫外匠上士佐官,正二命。
官署名。唐朝东宫置,有率一员、副率 一员,掌千牛供奉之事,有长史及录事、兵、胄参军事,又有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主仗等官属。高宗龙朔二年(662)改为右奉裕卫,并改千牛备身名奉裕,咸亨元年(670
官名。国民党政府在各种典试委员会中设置,员额若干人,协助典试委员主持考试事务。
官名。唐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置,以度支郎中杨国忠充任;至德三载(公元758年)以中书侍郎王玙和兼知,掌两京祭祀之事。
清末责任内阁的内部机构。掌起草制、诏、诰、敕、徽号、庙号、贺表、贺本,管理藩封勋级事宜。以正副局长为主管,下设佥事、艺师、艺士、录事等,分理各项事务。
扶尉为扶尉郡或扶尉大夫的省称。王莽分三辅为六尉郡,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为扶尉郡,郡置大夫一人,职如太守。大夫的官署称大夫府,在长安城西。见《汉书·王莽传》、《三辅黄图》。
官署名。即明朝南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洪武(1368—1398)中,建都南京,设六部。永乐(1403—1424)迁都北京后,移至北京。南京留置礼、刑、工三部,均加“南京”二字。仁宗即位,去“南
即“登闻鼓院”。
官名。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宰相张说为集贤殿大学士,知院事,说恳让“大”字,诏许之。此后常以宰相一人知院事,为集贤院的长官。金亦以知集贤院事为集贤院的长官。
汉朝郡县属吏,有内外之分,在政府办公的称内吏,在郡府县府外工作的为外部吏,如乡的有秩、游徼等。参看《后汉书·百官五·乡有秩》。
官名。五代后周始置,宋朝不置殿前都点检后,为统兵官之一,位殿前都指挥使下、殿前都虞候上,以刺史以上充,徽宗政和(1114)定其位在正任承宣使上。武官名。宋置,见“殿前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