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祠部司
官名。宋初置,见“祠部司”。
官名。宋初置,见“祠部司”。
清朝官缺之一。亦称内务府包衣官缺。指专为具有内务府包衣身分之官员所设之额缺。有内务府郎中以下,未入流以上之额缺,皆由总管内务府大臣于内务府包衣内保题拣选,不准推升部院缺。惟坐办堂郎中、总理六库事务郎中
侯爵名,三国魏置。《三国志·魏书·齐王芳》:“夏四月,立皇后王氏,大赦。五月,封后父奉车都尉王蘷为广明乡侯、光禄大夫,位特进。”
官名。明永乐元年 (1403) 置。见“户曹清吏司”。
杂任职名。唐置于集贤院,员额十四人,掌装钉书籍之事。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神勇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武官名。南京置,为统领的佐官,地位在同统领之下。参见“统领”。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兵部中大夫司辰中士佐官,正一命。
官名。唐代宗时始置,主客省,接待四方奏计及外族使者。五代沿置。宋初用为横行武官阶,太祖乾德二年(964)定为视三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为职事官,员二人,从五品,为客省长官,掌契丹、
海关海事部巡工科洋员。见“海事部”。
参见“管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