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八旗都统衙门

八旗都统衙门

官署名。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每旗下辖五参领,每参领辖五佐领。凡满族成员均分隶于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入关后,以八旗都统衙门为管辖八旗事务的最高机构,满、蒙、汉军八旗,每旗各设一衙门。其职掌有二:一是管理军务,包括旗营编制的增减,挑选兵丁,操演训练军队,管理兵器、马驼。不过八旗仅仅是提供旗营兵源的组织,八旗各佐领下的成员,经国家抽调组建成营后才是国家的军队,由皇帝任命将官统领、指挥。八旗都统除其直辖的骁骑营之外,无权指挥其他各营。二是管理旗务,包括旗人户口的编查,俸饷钱粮、婚丧嫁娶、教育养赡、考试、应差、继嗣、袭官、选秀女,以及皇庄、宗室庄田和八旗庄田的管理。满、蒙、汉军八旗各设都统一人,秩从一品,副都统二人,秩正二品。下辖参领(正三品),满洲各旗五人,共四十人;蒙古各旗二人,共十六人;汉军各旗五人,共四十人。副参领(正四品),员额同参领。佐领(正四品), 满洲六百八十一人, 蒙古二百零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骁骑校(正六品),每佐领下一人,满洲六百八十一人,蒙古二百零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此外办理章奏文移等事务的属员,有协理事务参领,于本旗参领内选定,满洲各旗二人,共十六人;蒙古各旗一人,共八人;汉军各旗二人,共十六人。印务章京,满洲各旗八人,共六十四人;蒙古各旗四人,共三十二人;汉军各旗六人,共四十八人。印务笔帖式,满洲各旗八人,蒙古各旗四人,汉军各旗六人。印务外郎,满洲各旗一人,共八人;蒙古各旗二人,共十六人;汉军各旗一人,共八人。缮写人,满洲各旗六十人,共四百八十人;蒙古各旗三十六人,共二百八十八人;汉军各旗四十八人。共三百八十四人。各旗都统衙门的内部机构有印房(管理都统印信,综理旗务),折房(办理折奏), 俸饷房(办理官兵俸饷), 银库(办理领放银两), 派差房(办理临时派委差务),督催所(催办文件), 户口房(办理官兵户籍),马档房(管理马匹), 档案库(收存档案), 米局(每局结银五千两,米贱时买进,米贵时以平价卖给旗民)。办理共同事务的机构和官员有值年旗公署、管理旧营房大臣、管理新营房大臣、管理官房大臣、管理左右翼铁匠局、稽察宝坻等处驻防大臣、左右翼世职官学,汉军清文义学、十五善射处。

猜你喜欢

  • 司平大夫

    官名。即工部郎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工部郎中。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工部郎中为司平大夫。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工部尚书》,参看“工部尚书”条。

  • 左辅相

    官名。西晋时鲜卑拓跋猗卢置。代人卫雄自左将军、云中侯任之。见《魏书·卫操传》。

  • 发运副使

    见“发运司”。

  • 虞候率

    官名。隋炀帝改左右虞候开府为左右虞候率,并置副率。掌斥候伺奸非。见《隋书·百官下》。

  • 帮股长

    官名。北洋政府时期税务处各股股长的副职,见“税务处”。

  • 卫将军

    官名。西汉初为将军名号之一,统兵征战,事讫即罢。文帝即位,拜宋昌为之,总领南、北军,始成为重要武职,其后屡典京城、皇宫禁卫军队。东汉位次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秩万石,位亚三公。开府置官属。魏晋南

  • 内侍省都知

    官名统称。即宋朝内侍省左班都知与内侍省右班都知。

  • 他库尔使壮尼大

    满语官名。汉名为给使什长。清初,满洲八旗每旗内设他库尔使(给使应役之人)十名,内设壮尼大一员。正六品。掌管一旗承差人役事宜。例由他库尔使补授。此外,蒙古、汉军旗中亦设。

  • 副党

    基层组织管理人员。北齐置,见“党族”。

  • 行都水监

    官署名。元朝都水监派出机构,掌巡视河道、治河等事,设于顺帝至正八年(1348),立司济宁路郓城。九年,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各置监、少监、监丞等职。官署名。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因黄河连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