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泉山

龙泉山

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北。《方舆纪要》卷11良乡县:龙泉山在“县西十五里,下有石龙口,出泉不竭,东流入盐沟河”。

②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元和志》卷12石楼县:“龙泉水出县东南,去县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龙泉之号。”《方舆纪要》卷41称:龙泉山在隰州北七十里。当为此山。

③在今山西隰县北。《元丰九域志》卷4隰州隰川县有龙泉山。《方舆纪要》卷41云:龙泉山“(北)接石楼县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因名。后周以此名郡”。

④在今浙江余姚市城西。《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龙泉山在“县治西。一名灵绪山, 一名屿山。三峰挺秀,南俯姚江,泉虽微而不竭,谓之龙泉”。

⑤在今福建永泰县东五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龙泉山,“其巅有湖曰雁湖,地高水深,与侯官雪峰山相望。古谚云,雁湖深,雪峰沈;雁湖浅,雪峰现”。

⑥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二十余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龙泉山“有卧牛、仙冠、品石、梯云、莲花五峰,并高峻。仙冠峰之麓,有巨石,宋朱子勒‘朝阳’二字。其南群峰连接”。

⑦在今湖北崇阳县西南。《舆地纪胜》卷66鄂州:龙泉山“在崇阳县西南四十里。高三百余丈,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入之,行可数十步渐坦平如人居室,可容千百众。有石渠泉流清驶,乡人号曰鲁溪岩。……岩有茶甚甘美,曰龙泉茶”。

⑧即灵泉山。在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城东六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就藩武昌后,于此修建陵寝,其后庄、宪、康、靖、端、愍、恭、贺皆葬于此。现有遗迹可寻者,陵园八处,碑亭三座,墓碑四通。

⑨古名分栋山、长松山。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南边缘,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之分界山。起自东北绵阳市,止于西南之乐山市。平均海拔600米,最高为1051米。山之东北段为沱江切割成金堂峡,西南段为岷江切割成嘉定三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0简州: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之左,发脉怀州,绵互数百里,达于仁、井。其巅有关索寨”。

⑩在今四川茂县南。《隋书·地理志》:北川县“有龙泉山”。《新唐书·地理志》 汶山县:“有龙泉山。”《寰宇记》卷78汶山县:龙泉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湫, 水号曰清池, 一曰龙池。时或水旱, 民祷必应。若放牝马于其侧, 多生骏驹”。

(11)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十五里。有唐中宗定陵在此。


(1)又称灵泉山。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城东。东北—西南走向,主要由石灰岩、页岩构成。最高点海拔232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六子朱桢被封为楚昭王,就藩武昌后,在此修建陵寝,其后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王皆葬此。曾有“龙泉圣地”之称。明亡后遭破坏,保存较完好的仅昭陵。(2)在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东侧。北起绵阳市,南到乐山市境内岷江平羌峡。古名分栋山。明于山北故灵泉县置龙泉镇,遂以名山。东北—西南走向。山脊海拔700~1000 米。最高峰龙泉驿山(长松山),海拔 1051 米,在成都市东南。为岷江与沱江分水岭。东缓西陡。北段为沱江切割,形成金堂峡,为沱江小三峡之一。南段为岷江切割,形成犁头峡、背峨峡和平羌峡,合称岷江小三峡。


猜你喜欢

  • 浑蠢水

    即今吉林珲春市东珲春河。源出珲春市东北通肯山,东南折而西南流,入图们江。《金史·世纪》: “统门,浑蠢水之交乌古论部留可、诈都与苏滨水乌古论敌库德,起兵于米里迷石罕城。”古水名。蠢,又作疃。即今吉林省

  • 通会堡

    北宋元符元年 (1098) 于祭厮坚谷口置,属西安州。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北。后废。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置,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北,属西安州。后废。

  • 鲁口

    ①即今河北饶阳县治。《元和志》 卷17深州饶阳县: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水入泒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 因号鲁口。” 《晋书·慕容㑺载记》:

  • 象骨山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舆地纪胜》 卷69岳州: 象骨山,“ 《山海经》 云,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山旁有湖,谓之象湖”。

  • 宁川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神电卫。治所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南吴阳镇东南。清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吴川市西南吴阳。

  • 推河

    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清一统志·喀尔喀》: 推河 “发源杭爱山南,两旁会六小水,南流三百余里,注于鄂罗克泊”。

  • 周代封国名。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大汶河北岸铸乡。《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前550),“臧宣叔娶于铸”。杜注: “铸国,济北蛇丘县所治。” 《吕氏春秋·慎大览》: “武王胜殷,命封黄帝之后于铸。” 即

  • 东州沙

    在今广东肇庆市东北广利镇南西江中。《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要县:东州沙“在灵羊峡口之东江中。有居民数千家”。

  • 姜各庄

    即今河北乐亭县东四十里姜各庄镇。清光绪年间于此设千总驻守。

  • 七顷山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境。《元和志》卷32卫山县:七顷山“一名落目山,此路山岩峻阻,平地唯有七顷,因呼为七顷山”。隋翼针县城在山下,称七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