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玉溪
即今四川忠县西之长道河。唐白居易 《长庆集》 卷18 《木莲树》: “忠州西北十里有鸣玉溪,生者穰茂。” 《寰宇记》 卷14忠州临江县: “鸣玉溪在州西十里。上有悬崖瀑布,高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前刺史房式嘉其幽绝,特置兰若,凡置五桥以渡溪水。今废。” 《明史·地理志》 忠州: “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
即今四川忠县西之长道河。唐白居易 《长庆集》 卷18 《木莲树》: “忠州西北十里有鸣玉溪,生者穰茂。” 《寰宇记》 卷14忠州临江县: “鸣玉溪在州西十里。上有悬崖瀑布,高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前刺史房式嘉其幽绝,特置兰若,凡置五桥以渡溪水。今废。” 《明史·地理志》 忠州: “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
在今安徽临泉县南九十里艾亭镇。《魏书·地形志》:颍州财丘、梁兴二郡梁兴县“有艾亭丘”。
清宣统二年(1910)置,属西藏。后划归西康省。治所在今西藏工布江达县西北太昭,后改工布江达宗。旧县名。本清札木达城(江达)。1913年改置太昭县,治今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西北太昭。后改工布江达宗。1
在今江西婺源县北。《方舆纪要》 卷28徽州府婺源县: 倚衡山 “在县北百十里。高八十五仞。与县北九十里之朗山俱西连回岭”。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置,治所在汝南郡新息县(即广陵城,今河南息县)。南朝梁大通元年(527)改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改为淮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复为东豫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息县、淮滨二县及
辽开泰八年 (1019) 置,治所在咸平县 (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辖境相当今辽宁开原市以北一带。金天德二年 (1150) 改为咸平府。辽开泰八年(1019年)置,治咸平县(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辖
即蔇。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续汉书·郡国志》: 琅邪国缯侯国 “有概亭”。
隋开皇元年(581)改平阳郡置,治所在平河县(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十八里金殿镇)。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霍州二市及汾西、洪洞、安泽、浮山等县地。开皇三年(583)废。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郡置,治平河
又名落孟山。在今四川荥经县东北荥经河东。《舆地纪胜》 卷147雅州: 落孟山 “在荣经县东十里。前临大江,曰七纵渡,孔明擒孟获之地也”。《方舆纪要》 卷72荣经县 “自由山” 条下: “又有孟山亦在县
在今四川开江县南。《方舆纪要》卷69新宁县:五诰山“在县南五十里。五峰相连,如诰轴然”。
在今浙江鄞县东南天童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1:南宋建炎四年(1130)春正月,金人再犯明州,刘洪道“悉府实微服而遁,与浙东副总管张思正引所部奔天童山”。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