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飞来峰

飞来峰

一名灵鹫峰。在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寺前。宋《淳祐临安志》卷8“武林山”条引晏殊《舆地记》:“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名。峰下有玉乳、龙泓诸洞,洞壁遍布五代、宋、元石窟造像三百八十余尊。宋王安石有《登飞来峰》诗。


又称灵鹫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东晋咸和初年印度高僧慧理造像一景登此山,云“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名其峰为飞来峰。海拔168米,古木参天,岩石突兀,如蛟龙、奔象、伏虎、惊猿,堕者将倾,翘者欲飞。峰下有龙泓、玉乳、射旭诸天然岩洞,回旋幽深,洞壁满布五代、宋、元时期大小石窟造像。其中以青林洞右边的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尊五代周造像最古,溪边岩壁上宋代弥勒佛像最生动。峰前有灵隐涧,涧水清澈。梅雨季节,水势汹涌,声如轻雷。峰外还有面水或跨水而建的春淙、冷泉、壑雷等亭。清代汪适荪有《游飞来峰》诗:“峰峰形势极玲珑,灵根秀削摩苍穹。一峰已尽一峰起,奇峰面面无雷同。我来绝顶徘徊久,天风飒飒吹襟袖。恍疑羽化欲登仙,此峰自合名灵鹫。”飞来峰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


猜你喜欢

  • 河滨堡

    北宋置,属府谷县。在今陕西府谷县东北黄河西岸。后废。北宋置,在今陕西省府谷县东北黄河西岸。属府州。后废。

  • 陕甘晋省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抵达陕甘边区,与第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后,在延川县西北永坪镇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合编为第十五军团,并以陕甘边区、陕北根据地建陕甘晋省。辖境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

  • 超竹乡

    即今广东平远县南超竹镇。清同治 《广东图说》 卷91平远县: 超竹乡在 “城 (今仁居镇) 南一百里”。

  • 阳武县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二十八里。西汉属河南郡。西晋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属广武郡。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治汴水南一里(今河南中牟县西北)。隋开皇五年(585)还旧治,属郑州。大业初属

  • 太和县

    ①隋开皇元年(581)改乌突县置,为太和郡治。治所在今山西临县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大业初属离石郡。唐武德三年(620)改为临泉县。②隋末置,属楼烦郡。治所在今山西兴县北。唐武德九年(626)省入

  • 凤羽山

    即今云南洱源县西南罗坪山。《明一统志》卷86大理府:凤羽山“在浪穹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罗浮山。相传蒙氏细奴逻兴时,有凤翔于此,故名凤羽。后凤死,每岁冬众鸟哀吊其上,故又名鸟吊,至今土人于鸟来时举火取之,

  • 屋窦城

    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南。《魏书·太宗纪》: 泰常七年 (422),“自云中西行,幸屋窦城”。即此。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南。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拓跋嗣西巡时曾至屋窦城,即此。

  • 领司奔寨

    即林奔城。明代西藏地名。其地即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元末,大司徒伯木古鲁 (帕主)万户长在乌思藏置十 三个宗,领司奔为十三宗之 一。

  • 南禅寺

    ①在今山西五台县城西南四十四里李家庄西侧。寺的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书题记,足证重建于唐建中三年 (782)。会昌五年(845),武宗敕令 “灭法”,我国佛寺大都被毁,因南禅寺地处偏僻,幸免

  • 武林县

    ①南朝宋元嘉二年 (425) 改武城县置,属永平郡。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南武林镇。梁武帝大同年间交州刺史谘曾被封为武林侯。隋属永平郡。唐属龚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平南县。②隋开皇六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