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许昌县

许昌县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许县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为五都之一。东魏天平元年(534)移治今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为许昌郡治。隋属颍川郡。唐属许州。五代唐改为许田县。

②南朝梁侨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东魏为北陈留、颍川二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清丘县。

③西魏置,属丹水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北周废。

④1913年改许州直隶州置,属河南豫东道。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1914年属开封道。1930年直属河南省。1947年析城区置许昌市,县驻许昌市,1961年移治枪杆刘(今许昌市东南六里)。


(1)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安徽省阜阳市东颍河北岸。为颍川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清丘县。(2)今县名。在河南省中部。属许昌市。面积 1002 平方千米。人口79.8万。辖7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许昌市魏都区。传原始社会末期,高士许由曾在这一带活动,故此地称许。周武王封太岳之后文叔于许,为许国(都城在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春秋为郑国地。战国属韩。秦置许县,属颍川郡。东汉末献帝都此,称许都。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治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属颍川郡。《水经注·洧水》:“许昌县,故许男国也。……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晋颍川郡移治许昌县。西晋因之。东魏析颍川郡置许昌郡,治许昌县(今许田村)。武定七年(549年)移颍川郡、长社县治于颍阴县(今许昌市城区);又置郑州,治颍阴县。颍阴县、长社县属颍川郡,许昌县属许昌郡。北齐废颍阴县,改颍川郡为临颍郡。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隋开皇元年(581年)废许昌郡、临颍郡,改长社县为颍川县。大业元年(605年)改许州为颍川郡,唐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天宝元年(742年)废许州复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复州。五代梁废许州;唐同光二年(924年)避庄宗李存勗祖父李国昌之讳,改许昌县为许田县。北宋初复置许州。熙宁四年(1071年)废许田县入长社县。元丰三年(1080年)置颍昌府,治长社县。金改颍昌府为许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入许州。清为许州直隶州。1913年废许州为许昌县,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7年析许昌县城和四郊置许昌市。1949年属许昌专区。1950年废县入市。1961年县、市分设,县属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属许昌市。地处黄淮平原,颍河、清潩河、石梁河、小泥河等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大麦、玉米、甘薯、大豆、烟叶、花生、高粱、谷子等。为主要烤烟县之一。工业有机械、印刷、汽车配件、纺织、食品、酿造、建材等。京广铁路南北穿过,禹郸铁路横贯东西,京珠高速公路、107、311国道和开许、许南、许泌、许巩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张潘故城遗址、天宝宫、华佗墓、射鹿台、灵井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曹山

    在今江西宜黄县北。《明一统志》 卷54抚州府: 曹山 “在宜黄县北三十里。旧名荷玉山,山巅曰罗汉峰。昔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回此,遂易名曹山。山前有回龙亭,其下有泉,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时,其水一日三潮”

  • 趵突泉

    在今山东济南城西门外趵突泉公园内。《水经·济水注》: 泺水 “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即指趵突泉。宋曾巩 《齐州二堂记》: “历城之西有泉涌出,高或数尺,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其注而北,则

  • 菜树岭

    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南。清光绪 《畿辅通志》 卷65: 菜树岭 “在独石口东南一百八十里。山有二十洞,封禁开采”。

  • 红岩寺

    ①即今陕西柞水县东红岩寺。1935年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置五星县治此。②即今四川广元市南红岩镇。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红江县。

  • 云山

    ①即东阳山。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七十余里。《方舆纪要》卷21盱眙县:云山“一名东阳山,盖以旧县而名。上有天井,冬夏皆水深五丈许”。②即今安徽宣州市东北六十里南湖北岸之昆山。《方舆纪要》卷28宣城县“麻姑

  • 绣毬山

    ①在今江西临川市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临川县: 绣毬山 “在府南八十里。蜿蜒盘礴,北为高田山,南为洞原岭,西跨宜黄县界,以形似名”。②在今云南澄江县东七里。《清一统志·澂江府》: 绣球山

  • 弘觉寺

    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三十里牛首山双峰之间。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名佛窟寺。唐初,法融和尚在此谈禅,后创立牛头宗。五代南唐后主改称宏觉寺。

  • 西河驿

    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北西河驿乡。《方舆纪要》卷76蕲州:西河驿“在州北六十二里。陆道所经”。

  • 苦水墩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方舆纪要》 卷63凉州卫 “扒里砦” 条内: 苦水墩 “在卫西。嘉靖初,官军大破西海寇于此”。

  • 瑞山岩

    在今广西平乐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7平乐县: “瑞山岩在府东。有四岩相连,遇乱,村民每避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