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沽
在今天津市区西北。以在沽水之西,故名。《清一统志·天津府一》:西沽“在天津县北三里,子牙河入北运河处也,其上流为大清河”。
区片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东部。泛指红桥北大街与光荣道、大新街、小辛庄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因位于沽河(今北运河)以西得名。相传辽、宋时建村,清道光年间得名。据载,西沽,天津七十二沽之一,是天津地区建村较早聚落之一。旧时此地坑多庙多,如三官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现今庙宇虽消失,但以庙宇命名的地名依然存在,如三官庙大街等。界内商景繁华,有大红桥商场、西沽公园等。
在今天津市区西北。以在沽水之西,故名。《清一统志·天津府一》:西沽“在天津县北三里,子牙河入北运河处也,其上流为大清河”。
区片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东部。泛指红桥北大街与光荣道、大新街、小辛庄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因位于沽河(今北运河)以西得名。相传辽、宋时建村,清道光年间得名。据载,西沽,天津七十二沽之一,是天津地区建村较早聚落之一。旧时此地坑多庙多,如三官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现今庙宇虽消失,但以庙宇命名的地名依然存在,如三官庙大街等。界内商景繁华,有大红桥商场、西沽公园等。
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 裴注引 《汉晋春秋》 曰: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水经·沔水注》: “沔水又东径
在今安徽含山县南,古濡须坞东三十里。《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黄武元年 (222),“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即此。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无为县东北,西去
又名大秦寺。唐贞观十二年 (638) 建。在今陕西西安市。会昌五年 (845) 毁。
1913年改景东厅置,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即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1985年改设景东彝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改景东直隶厅置,治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1985年撤销,改
①唐、五代方镇名。唐乾宁二年(895)升同州为匡国军节度,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天祐三年(906)废。五代梁复置,改名忠武军,后唐复名匡国军。北宋初废。②五代方镇名。后梁改忠武军置,治所在许州(
在今江苏宿迁市北。东晋尝于此置济岷郡。
一名八王寺。在清盛京福盛门外,今辽宁沈阳市小北门里路东。努尔哈赤进入盛京(今沈阳)后,其第十三子阿济格被封为郡王,后晋为亲王,在此营建家庙。后又为著名的八王之一,故有“八王寺”之名。
1936年改尚义设治局置,属察哈尔省。治所即今河北尚义县东北大青沟镇。1944年迁治南壕堑 (即今尚义县)。1952年属河北省。在河北省西北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属张家口市。面积 2629.8 平方千
即今河北滦南县西南三十里司各庄镇。清光绪《滦州志》卷8: 司家庄在“城南八十里”。
①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清一统志·宁武府》: 骆驼山 “在偏关县东北七十里。相传明李文忠北征,尝憇兵于此”。②亦名鞍子山。即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北滦河西之骆驼山。《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 (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