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山
又名龙山。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八里。《清一统志·泰安府一》:龙山“《旧志》:一名金螺山,亦曰白佛山”。山南有石窟造像。共三窟:隋窟在中,称“大佛洞”,正中圆雕释迦结跏趺坐像,高4.7米,斜披袈裟,赤足,作说法状。东西两壁浮雕造像一百零六尊,刻石近千字,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施主王子华造像”题记。唐窟在西,称“小佛洞”,洞高3米。浮雕弥勒及二供养人。衣纹流畅,璎珞繁缛,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像”题记。东窟又称东廓,有圆雕立像十二尊,时代不详。其中一尊高与人齐,面庞长硕,形象生动。
又名龙山。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八里。《清一统志·泰安府一》:龙山“《旧志》:一名金螺山,亦曰白佛山”。山南有石窟造像。共三窟:隋窟在中,称“大佛洞”,正中圆雕释迦结跏趺坐像,高4.7米,斜披袈裟,赤足,作说法状。东西两壁浮雕造像一百零六尊,刻石近千字,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施主王子华造像”题记。唐窟在西,称“小佛洞”,洞高3米。浮雕弥勒及二供养人。衣纹流畅,璎珞繁缛,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像”题记。东窟又称东廓,有圆雕立像十二尊,时代不详。其中一尊高与人齐,面庞长硕,形象生动。
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东北三里。《史记·赵世家》: 周穆王 “赐造父以赵城”。即此。春秋时赵简子居此。隋于此置赵城县。古邑名。在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东北。《史记·赵世家》:周缪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
1940年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原林县分置,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1946年与林北县合并,复置林县。旧县名。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河南省林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1946年撤销,仍并入林县。
明正统中置盏达副宣抚司,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莲花山。清属腾越厅。1917年改置盏达行政区,1932年改置莲山设治区。
又作天门岭、嵩岭、长岭。在今黑龙江省东南部,延伸至吉林省东北部。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2:“昔有民人张广财在此开设旅店,行者遂以名岭。”又称小白山。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南延至吉林省境。属长白山脉。东北—
西汉置,属辽西郡,为东部都尉治。治所即今辽宁义县。东汉改为昌黎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辽宁省义县。属辽西郡,为东部都尉治。东汉改名昌黎县。
又名贞女峡。在今广东连州市东南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101连州: 楞伽峡在 “州东十五里。双崖壁立,垂石飞瀑,下注深潭,即湟水所经也。唐显庆四年,连州山水暴出,漂七百余家,即峡中水也。宋嘉泰二年,崖
西汉景帝二年(前155)改信都国置,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深州、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五年改为信都郡, 中元二年(前148)复为广川国。
在今江苏高邮市北三十五里张家沟村。明置巡司于此。
唐至德二载 (757) 改安京县置,属宁越郡。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北小董西。北宋开宝五年(972) 改为安京县。古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安京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北小董西。属宁越郡、钦州
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方舆纪要》卷77随州:汪家店“在州西北栲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