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县
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为益州郡治。治所即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汉书·地理志》 滇池县: “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因湖名为县名。三国蜀属建宁郡。西晋泰始七年 (271) 为宁州治,太安二年 (303) 兼为益州郡治。东晋为晋宁郡治。南朝宋属晋宁郡。梁末废。
古县名。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治今云南省晋宁县东北晋城镇,为益州郡治。三国蜀汉属建宁郡。晋为宁州治,太安二年(303年)又为益州郡治,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仍为郡治。南朝梁末废。
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为益州郡治。治所即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汉书·地理志》 滇池县: “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因湖名为县名。三国蜀属建宁郡。西晋泰始七年 (271) 为宁州治,太安二年 (303) 兼为益州郡治。东晋为晋宁郡治。南朝宋属晋宁郡。梁末废。
古县名。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治今云南省晋宁县东北晋城镇,为益州郡治。三国蜀汉属建宁郡。晋为宁州治,太安二年(303年)又为益州郡治,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仍为郡治。南朝梁末废。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归化县置,属隰州。治所在今山西永和县南十五里罢骨乡附近。大业初属龙泉郡。隋末废。唐武德六年 (623) 复置,属东和州,贞观元年 (627) 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临晋镇东北。《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前636),晋公子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即此。古邑名。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临晋镇东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
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白眉寨“据山为险,形势雄峻,有天桥,樵采者侧足而废”。
北周置,属洮阳郡。治所即今甘肃临潭县(一说在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河南岸)。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名临潭县。
唐神龙三年 (707) 分黄县置,为登州治。治所即今山东蓬莱市。《元和志》 卷11蓬莱县: “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 明、清为登州府治。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改属东海道。
又名宴喜台、燕喜台。在今安徽砀山县东郊。唐李白有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诗。
唐贞观五年(631)生羌归附置羁縻州,属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黑水、红原县境。八年(634)改为穹州。
在今河南唐河县南。《新唐书·地理志》:胡阳县 “有蓼山”。《方舆纪要》 卷51唐县 “唐子山”条下: “蓼山在县南九十里。县本古蓼国地,山因以名。”
在今西藏类乌齐县东北,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清《西藏图考》卷5:尼牙木查族“百长一员,住牧朱特地方”。朱特今名珠托。
即今江西赣县东北茅店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赣县东北有茅店墟。在江西省赣县中部、贡水下游。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茅店圩,人口 1300。宋初始有几家茅草店,故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