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渤海国

渤海国

唐武后圣历元年 (698)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初称振国 (一作震国),先天二年 (713),唐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初都今吉林敦化市敖东城,天宝末年(755) 东移上京龙泉府 (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镇)。最盛时地方五千里,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辖境南到今朝鲜清川江中上游、龙兴江,东抵日本海,北至黑龙江境内,西至吉林西部,西南沿辽宁开原至丹东一线与唐相接。辽天显元年 (926) 为辽所灭,改称东丹。由契丹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耶律倍泛海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以今鸭绿江畔浑江市为中心建立安定国。辽圣宗时亦并入辽。


唐代中国东北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所建政权。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初称振国(亦称震国)。先天二年(713年),唐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渤海按唐制立国,使用汉文。经济以农业为主。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设在乌苏里江东岸一带有四府十一州。首府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渤海镇。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被辽所灭,改称东丹,辽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耶律倍泛海入五代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以鸭绿江畔今吉林省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辽圣宗时亦并入辽。


猜你喜欢

  • 则天庙

    在今山西文水县城北十里南徐村东侧。现存建筑以则天圣母殿为最古。始建于唐,金代重修,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殿内木制神龛供有帝后装女像,被尊称为“则天圣母”。

  • 曾家岩50号

    在今四川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1938年底,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邓颖超等到重庆后,正式组成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任书记。为便于工作,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下这幢楼房,作为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

  • 策达雅驿

    清光绪年间置,在今新疆轮台县东策云乡。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81轮台县: 策达雅驿“一名策特尔。回语谓毡庐也。旧曾安营于此,故名”。

  • 乐浪古隘口

    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额图村。《明太祖实录》卷142:洪武十五年二月壬戌载,“胡里改至乐浪古隘口一百七十里,乐浪古隘口至乞列怜一百九十里”。

  • 东山岛

    即今福建东山县东山岛。清乾隆《铜山志》旧序称:“铜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始称曰东山。”故铜岛亦称东山岛。在福建省东南海上。属东山县。面积192.5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274米

  • 廮遥县

    北魏永安二年 (529) 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宁晋县。隋开皇六年 (586) 改为廮陶县。古县名。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分廮陶县置,治今河北省宁晋县。为巨鹿郡治。隋开皇六年(586年)又改名廮

  • 推邪县

    西汉置,属上郡。方位缺考,当在今陕西省北部。东汉废。

  • 东川路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十里马鞍山麓乌龙幕。辖境约当今云南东川市、会泽县、巧家县及四川会东等县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为府。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

  • 安利军

    北宋天圣元年(1023)改通利军置,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明道中复为通利军。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利军置,治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北)。明道中复为通利军。

  • 冷洋山

    在今福建上杭县东北。《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上杭县:冷洋山在“县东十五里。高出诸山,俯见县治。下有水进石而出,暑月尤冷”,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