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川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费州置,治所在涪川县 (今贵州思南县)。辖境相当今贵州思南、德江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费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费州置,治涪川县(今贵州思南县)。辖境相当今贵州省思南县及德江县南部、印江县西部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费州。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费州置,治所在涪川县 (今贵州思南县)。辖境相当今贵州思南、德江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费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费州置,治涪川县(今贵州思南县)。辖境相当今贵州省思南县及德江县南部、印江县西部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费州。
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西北十五里。汉高帝十一年 (前196) 封功臣赵衍为侯国,后仍为县,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西晋属东平国治。北魏属东平郡。北齐移治须朐城 (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隋开
在今河南潢川县东北,潢河入淮河处。隔河与淮滨县接界。《清史稿·地理志》 光州直隶州:淮水 “又东北径郑家店,复合黄水”。民国初设县佐驻此。
1944年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汶上县运河以西及郓城县东南部地析置,驻曹庄 (今山东嘉祥县西北梁宝寺镇)。1949年改属平原省。1952年复属山东省。1953年撤销,并入嘉祥、梁山二县。旧县名。山东解放
亦名都荔山。在今广西阳朔县西南隅。明曹学佺 《广西名胜志》 卷1阳朔县: “县理设在都利山下。《注水经》 云: 漓水又南径都利山是也。以出香草,故名。”
即今吉林九台市西南卡伦镇。《清史稿·地理志》:吉长铁路四站“饮马河、卡伦、长春、头道沟”。
①亦名东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二十里东芦山。《隋书·地理志》:溧水县有庐山。《宋史·河渠志七》:南宋乾道年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三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山湖,至府城东
即今海南省琼山市西南石山镇。明洪武中置巡司于此。(1)古山名。在辽宁省凌海市石山镇境内。峰有十三,昔名十三山,今称石山。主峰海拔254米。特产花岗石。据传,清圣祖(康熙帝)东巡过此,留有十三山诗。(2
唐久视元年(700)置,属巴州。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西北一百二十里。一说在今巴中市西南一百四十里花丛场。《寰宇记》卷139七盘县:“因山为名。”北宋熙宁三年(1070)废入恩阳县。古县名。武周久视元年(
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三十里辛寨镇。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临朐县东南有辛砦。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常德府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桃源、沅江等县市地。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复改为常德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