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浮丘山

浮丘山

①在今河北肥乡县南四里。《方舆纪要》卷15肥乡县: 浮丘山在 “县南四里。土阜隆起,高于平地,仅数尺许。或以为古堤遗址”。

②在今河南浚县西南隅。《清一统志· 卫辉府一》: 浮丘山 “在浚县西南隅,半在城内,高三十余丈,盘踞六里,有峰岩三层,县治正跨其上。山颠平峰突起,下有洞二,闳邃如室”。

③在今湖南桃江县西南。《隋书·地理志》: 益阳有 “浮丘山”。《新唐书·地理志》 益阳县: “永泰元年,都督翟灌自望浮驿开新道,经浮丘至湘乡。”即此。《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浮丘山 “在益阳县西一百里。峰峦倚伏,亚于南岳。山顶有石亭,相传刘宋时浮丘子炼丹处”。

④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浮丘山 “在州西四里。有朱明观,浮丘道人得道于此”。《明一统志》 卷79引 《罗浮记》 云: “浮丘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浮丘然,四面篙痕宛然。”


在河南省浚县城西南郊,卫河东岸。宋称小横山,金、元改称今名。俗称南山。为太行山余脉。海拔103米。由石灰岩构成。山西北部有千佛寺,寺内有千佛洞,为佛教石窟,有唐至明代石刻造像960余尊。寺南为明建道教碧霞宫,后改圣母庙。宫内现存殿宇80余间。山上松柏苍郁,楼宇宫殿交错,山石壁立,造像塔幢散布其间。浚县博物馆设此。


猜你喜欢

  • 三站

    ①即今黑龙省克山县治。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克山县,位于乌尔河流域,地名原称三站。”②即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黑龙江通河县:“县属三站,距县市二十五里,户数二百

  • 五常厅

    清光绪八年(1882)改五常堡置,属吉林将军。治所在欢喜岭(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因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故取以为名。宣统元年(1909)升为五常府。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治今黑龙江省五常

  • 义堂村

    即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三十五里义堂镇。民国《临沂县志》舆图:县西北有义堂村。因村内有刘、关、张“三义堂”庙,故名。

  • 赤竹山

    在今湖南黔阳县东南。《舆地纪胜》卷71沅州:赤竹山“在江安寨东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1黔阳县“金龙山”条下:“赤竹山在县(治今黔城镇)东百四十里。冈陇盘纡,多赤竹。”

  • 妃子园

    又名荔枝园。在今四川涪陵市西十里。《舆地纪胜》卷174涪州: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脆,唐杨妃所喜,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谓此。当时以马递驰载, 七日七夜至京,

  • 河东宣慰司

    明置,属建昌卫。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三十五里樟木箐乡。清雍正六年 (1728) 改为长官司。

  • 隆回县

    1947年置,属湖南省。治所在今湖南隆回县北六十八里六都寨。1949年迁治桃花坪 (即今隆回县驻地桃洪镇)。在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赧水流域。属邵阳市。面积2871平方千米。人口108.2

  • 白羊坳

    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泰和县:白羊坳阨“在县东南,与兴国县接界。山箐蓊郁,迂径羊肠,为闽广盗贼出没之冲。嘉靖四十年,广寇直抵县之上模、冠朝诸处,官兵与战败绩。万历十六年,于白羊坳

  • 挂剑台 (臺)

    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南张秋镇南。《清一统志·泰安府一》: 挂剑台 “ 《元都水监丞满慈记》 云: 古碑刻有 ‘季札挂剑徐君墓树’ 八字”。

  • 临江设治区

    1932年改临江行政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城子。民国 《云南省民政厅 〈有关各地郡县沿革调查〉 案卷》: “因治所居近澜沧江岸,更名临江。” 后因与辽宁、吉林二省临江县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