洊水县
唐至德二年 (757) 改洊安县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次年属广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怀集县。
古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洊安县置,治今广东省怀集县西北。属广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
唐至德二年 (757) 改洊安县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次年属广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怀集县。
古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洊安县置,治今广东省怀集县西北。属广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
即今江苏江阴市西新沟塘。《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江阴县: 新沟港 “在县西二十里。亦自大江而南,合武进之三山港。正德七年重浚”。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宗城县(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辖境相当今河北威县、南宫、枣强等县地。九年 (626) 废。②唐贞观十一年 (637) 改西宗州置,治所在宗居县 (今云南祥云县
明弘治七年 (1494) 置,属贵州布政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辖境相当今贵州都匀、凯里二市及麻江、平塘、独山三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地。1913年废。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治都匀卫(今贵州都匀市)
在今福建平和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9平和县: “河上溪在县 (旧治在今县西南九峰镇) 东南。亦出大峰山。或云,大峰之支麓有旗山,水源出焉。流为西林溪。又南为云霄溪,即漳浦县漳江之上源也。”
即今河北文安县北四十里苏桥镇。《方舆纪要》卷11文安县:苏家桥在“县东二十里,当往来孔道,靖难初,燕王自固安县渡拒马河驻师苏家桥, 即此”。即今河北省文安县北苏桥。《明通鉴》:明建文二年(1400年)
清康熙三年 (1664) 分湖广省为左右两布政使司,左司仍驻武昌府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右司驻长沙府 (今湖南长沙市)。六年 (1667) 左司改名湖北省,右司改名湖南省。湖北省辖境相当今湖北省
北魏景明元年 (500) 置,为长利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商南县西皂角铺。后为慎政郡治。隋初废入商县。古县名。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置,治今陕西省商南县西。为苌和郡治。隋开皇初废。
一作沧海郡。西汉元朔元年(前128)置。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境内。元朔三年(前126)废。西汉元朔元年(前128年)置,治今朝鲜江原道境内,确址无考。元朔三年春废。
即白盐池、黑盐池,分别在今宁夏盐池县北和陕西定边县西北。《资治通鉴》:南朝宋永初元年(北魏拓跋嗣泰常五年,420),“魏主如翳犊山,遂至冯滷池”,即此。
①即今黑龙江省宝清县。民国 《吉林新志》 下编: “宝清县,土名宝石河。”②即今湖北通山县东南横石河。为富水支流。《明史·地理志》 通山县: “东南有九宫山,宝石河出焉,下流合于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