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郡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置,治所在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西南)。隋废。大业初改辰州复置,治所在沅陵县(今沅陵县)。唐武德三年(620)废。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宁郡置,治沅陵县(今属湖南)。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沅陵县以西、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省清水江(沅江上游)下游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三年(607年)改辰州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辰州。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置,治所在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西南)。隋废。大业初改辰州复置,治所在沅陵县(今沅陵县)。唐武德三年(620)废。
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宁郡置,治沅陵县(今属湖南)。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沅陵县以西、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省清水江(沅江上游)下游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三年(607年)改辰州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辰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宋广南西路特磨道等地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即今云南广南县。领路城、上林、罗佐、安宁、富宁五州,辖境约当今云南广南、富宁两县及广西西林、田林等县地。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南宋淳祐间建,以抗御蒙元。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永安乡西北得汉山 (得汉城山) 上。《元史·杨大渊传》: 至元元年 (1264),“大渊谍知宋总统祁昌由间道运粮入得汉城,并欲迁其郡守向良及官吏亲属于内地…
一名秦岭。即今河南济源市西五十里秦岭山。北周、北齐分界处,为双方攻守要地。《周书·杨㯹传》: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及齐神武围玉壁,别令侯景趣齐子岭”。《周书·武帝纪》:建德五年(5
一名石簰山。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舆地纪胜》卷73峡州:石鼻山“《夷陵志》云,后周移峡州州治于此。其山隔大江五百余仞,广袤二十里,下临江流,中有石横六七十丈,如簰筏然,相传但为石簰,遂泯石鼻山之称”。
即今安徽贵池市南秋浦河(贵池河) 西岸高坦乡。清光绪《贵池县志》卷6有高田村。谓“吴氏自宋以来居此”。丁文江 《中华民国新地图》 安徽贵池县南有高坦。
在今江西宜春市西。《方舆纪要》 卷87袁州府宜春县: 将坟山在 “府西百里。周四十里,高三里。相传汉武帝时,有将军易洸者,领兵至宜春,卒于此,因葬焉”。
在今河南光山县西。《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石脑山寨“元末土豪屯聚于此。明初,邓愈平遂平县玲珑山寨,又进破石脑山寨是也”。
即今辽宁锦县西北班吉塔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义州: “班吉塔在州城西南一百十五里。”
今安徽铜陵、繁昌及无为等县间长江别名。今铜陵县西老洲等洲渚古称鹊头,东至繁昌三山一带沿岸洲渚称鹊尾,其间南北两岸洲渚相连,统称鹊江。以古有鹊岸为名。《清一统志·太平府一》: 鹊洲,“ 《当涂县志》:
北宋置,属含山县。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北滁河西岸再安村。古镇名。宋置,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