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路
金初置,治所在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河南阌底镇及崤山、熊耳山以东, 山东曹县、武城、鱼台、安徽砀山县及西淝河以西地区。贞元元年(1153)改为南京路。
金初置,治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灵宝市及崤山、熊耳山以东,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山东省曹县、武成、单县、鱼台等县以及安徽省砀山县;安徽省涡河以西和淮河以北地区。贞元元年(1153年)改名南京路。
金初置,治所在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河南阌底镇及崤山、熊耳山以东, 山东曹县、武城、鱼台、安徽砀山县及西淝河以西地区。贞元元年(1153)改为南京路。
金初置,治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灵宝市及崤山、熊耳山以东,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山东省曹县、武成、单县、鱼台等县以及安徽省砀山县;安徽省涡河以西和淮河以北地区。贞元元年(1153年)改名南京路。
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竹溪县境。太和二年(228)属上庸郡。后废。西晋复置。南朝梁废。
北魏神龟元年(518)置,为安政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子洲县西。《元和志》卷4:“大斌者,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隋属雕阴郡。唐武德七年(624)移治魏平城(今子长县南)。贞观二年(628)又移治今子
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北(一说在今襄阳县南欧庙镇)。《元和志》卷21宜城县:“城东临汉江,古谚曰‘无东’,言其东逼汉江,其地短促也。”东汉改为
霍耳章谷安抚司的简称。治所在今四川炉霍县西南下街 (旧炉霍县)。《清史稿· 四川土司传》: 霍耳章谷安抚司 “光绪二十年,瞻对欲夺其地,鹿传霖派兵灭瞻对,同倬倭一并改流。后发还,而章谷无人承领,改为炉
唐先天二年 (713) 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州置,治所在阆中县 (今四川阆中市)。《寰宇记》 卷86阆州: “取郡西南阆山为名。” 《舆地纪胜》 卷185阆州: “取阆水以为名。” 天宝元年 (742)
在今云南绥江县东,梅尼溪注入金沙江处。明置巡司于此。
即今广东封开县治江口镇。《明史·地理志》 德庆州封川县: “北有文德巡司,初治县西北大洲口,后迁县西贺江口,后又迁于此。”
在今湖南宁乡县西南九十里唐市乡。元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常熟市东南部、横泾塘东南。面积47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唐市,人口2500。原名尤泾(又称语溪)市。明正统初,唐姓经商成市,嘉靖八年
亦作松阿产河。在今黑龙江省东界,虎林、密山二县市东境。《清一统志 ·吉林一》: 松阿察河 “在宁古塔城东九百里,即兴凯湖东北流出之水也,又东北汇于乌苏哩江”。清咸丰十年 (1860) 不平等的中俄 《
西魏改梓潼县置,属潼川郡。治所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南三十里石牛镇。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梓潼县,大业三年(607)复改为梓潼县。古县名。西魏改梓潼县置,治今四川省梓潼县南。属潼川郡。隋开皇三年(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