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所在扬州(后改扬州路, 治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邳州、宿迁以西除外)及安徽泗县、五河、滁州、来安、全椒等县市地。十五年(1278)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复置,二十八年(1291)又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扬州路(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等地。二十一年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复为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后复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所在扬州(后改扬州路, 治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邳州、宿迁以西除外)及安徽泗县、五河、滁州、来安、全椒等县市地。十五年(1278)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复置,二十八年(1291)又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扬州路(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等地。二十一年改置淮东道宣慰司,二十三年复为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后复改置淮东道宣慰司。
即今四川大竹县北之东柳河。《明史·地理志》大竹县:“东有东流溪,下流合于渠江。”《方舆纪要》卷68大竹县:东流溪在“县东七十里。源出蓬州营山县东三十里狮子山,流经县界,下流注于渠江”。
辽置,为懿州治。治所在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满汉营子村附近。金废。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阜新市北满汉营子附近。为懿州治。金废。
即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南蓬洞乡。《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蓬峒 “领横水等十一砦”。
在今河北易县西三十里永宁山下,是继清东陵之后在京城附近修建的另一皇室陵墓群。雍正八年 (1730) 选定易州 (今易县) 永宁山下太平峪为陵址,翌年兴建泰陵。乾隆朝诏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间在上述二陵
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南大祉。明崇祯六年(1633)置巡司于此。即今福建省长乐市东南珠山。明崇祯六年(1633年)移小祉山巡检司治此。
明洪武十六年 (1383) 置,属四川布政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二十三年 (1390) 改置都匀卫。
亦名罗山,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白马关乡东南。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9罗江县:“《志》云:大霍山在县西南十里,罗公远修真处也。上有罗真宫,宋何彦真有记。”
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南六十里。为唐折冲府。《方舆纪要》 卷54蒲城县: 温汤府 “有温汤,源出沮水岸,西流二里,仍入于沮水”。
唐天宝元年(742)置,为静戎郡治。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桃坪乡古城。一说在今汶川县西北二十里。乾元元年(758)为霸州治。后废。
在今贵州镇远县南十里。《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府镇远县: 鼓楼坡 “冈阜重复,状如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