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榆社县

榆社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韩州。治所即今山西榆社县。《元和志》 卷13: “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 大业二年 (606) 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三年 (620) 为榆州治,六年 (623) 改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废。元祐元年(1086) 复置。蒙古至元三年 (1266) 废,六年(1269) 复置榆社县。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属晋中市。面积1699平方千米。人口13.8万。辖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西晋析涅氏县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十六国后赵为武乡郡治。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乡县为乡县,移治今武乡县东南故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乡县置榆社县,因县西北榆社古城而名。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社县注:“《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属韩州,县治在今榆社县社城镇。大业二年(606年)废榆社入乡县,义宁元年(617年)再析乡县重置榆社县,治今址。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榆社县置偃武县,属榆州;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榆社县属辽州。先天元年(712年)改属仪州。天宝元年(742年)属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仪州。中和三年(883年)仪州改辽州,榆社属辽州。五代因之。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榆社县,属辽州。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县治在今址。明、清因之。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榆社分置二县。1944年并为榆社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榆社、武乡二县合并,属晋东南专区。1960年二县分治,恢复榆社县,属晋中专区。1968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浊漳河、泉水河、云簇河、武源河、东河、南屯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豆类、薯类、油料作物为主。特产阿胶。矿产有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工业有煤炭、冶金、化工、制药、机械、建材、针织等。太焦铁路和208国道、太邢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禅山崇圣寺、响堂寺石窟、福祥寺、文峰塔、南村造像、赵王石勒墓及大量古生物化石。


猜你喜欢

  • 七溪部

    又作七溪溪处部。宋大理置,属秀山郡。在今云南红河县东南三十三里石头寨。元属和泥路。明改溪处甸长官司。

  • 道士洑

    即今湖北黄石市东南西塞山乡。《方舆纪要》 卷76大冶县: 西塞山砦 “在西塞山北,即道士洑也。《志》 云,自县北二十里牛马隘山连延为章山,自章山以至县东九十里道士洑,脉皆相接。唐曹王皋攻淮西尝结砦于此

  • 大茅峰

    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为茅山高峰之一。宋《景定建康志》卷17:大茅峰“在崇寿观北。《旧记》云在崇僖观北独高处,昔青童道君乘飚舆少憩于此,今犹有故飚轮之迹。山之半有绣衣亭,昔三天使者衣绣衣执金册以九锡之命

  • 蒙舍赕

    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治所在蒙舍城(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三十四里图城遗址)。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部地。宋大理改开南县。南诏置,治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

  • 桑干河

    古称浴水、治水。《水经·㶟水注》:“㶟水又东北流,……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桑乾或溹涫音讹。俗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永定河上游。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

  • 大觅出礁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大现礁。1935年命名大觅出礁。1947年改名大现礁。

  • 白杨岭

    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四十里。《水经·易水注》:白杨水“出逎县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水”。又《清一统志·易州》:白杨岭“岭多白杨树,故名。俗讹为白羊”。

  • 归顺府

    1912年改归顺州置,属广西镇南道。治所即今广西靖西县。次年改为靖西县。1912年升归顺州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辖境相当今广西靖西、那坡二县。1913年改为靖西县。

  • 大梁水

    一名东梁河。即今辽宁浑河支流太子河。《汉书·地理志》 辽东郡辽阳县:“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即“

  • 崧厦镇

    即嵩城市。今浙江上虞市西北二十里崧厦镇。在浙江省上虞市北部。市北部经济重镇。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8万。镇人民政府驻崧厦,人口1.1万。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袁崧筑城,后人称其嵩城,为避崧名讳用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