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桃源县

桃源县

①五代闽龙启元年 (后唐长兴四年,933)升桃林场置,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永春县。闽永隆四年 (后晋天福七年,942) 改名永春县。

②北宋乾德元年 (963) 分武陵县置,属朗州。治所即今湖南桃源县。宋本 《寰宇记》 卷118桃源县: “以桃源为名。” 乾道初属常德府。元元贞元年 (1295) 升为桃源州。明洪武二年 (1369) 复改桃源县。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③明洪武初改桃园县置,属淮安府。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1914年为避免与湖南桃源县重名,改名泗阳县。


(1)古县名。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桃林场置,治今福建省永春县。属泉州。永隆四年(942年)改名永春县。(2)古旧县名。明洪武初以桃园县改名,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城厢)。属淮安府。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重名,改名泗阳县。(3)今县名。在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雪峰、武陵二山余脉间。属常德市。面积4458平方千米。人口97.3万。辖15镇、26乡。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北宋乾德元年(963年,一说二年)析武陵县置桃源县,以相传武陵山桃花源得名。《大明一统志》桃源县:“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大清一统志》常德府山川:桃源山“在桃源县西南三十里,有桃源洞。相传即陶潜所记桃花源也”。治今漳江镇。初属朗州,大中祥符年间属鼎州。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属常德府。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州,属常德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属常德府。1914年属武陵道,1916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常澧专区,1950年属常德专区,1968年属常德地区,1988年属常德市。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形成低山、丘陵、平原兼有地貌。沅江及支流大杨溪、夷望溪、白洋河、延溪、陬溪等分布县境南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甘薯、棉花,并产油菜籽、茶叶、苎麻、花生。农副产品以猪、鱼、家禽、湘莲著称。特产延泉黑猪、三阳鸡。林产有松、杉、南竹、油茶、油桐等。矿产有钨、金、金刚石、磷、锌、铜、黄铁矿、重晶石、硅石等。工业有机械、化肥、纺织、采金、酿造、印刷、日用瓷、石雕、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品陬市桂花糖、漆河德字粉、桃源石雕久负盛名,砚石为国内名产。公路有319国道、常永等干线经此。水路循沅江上溯沅陵、洪江,下通洞庭湖。名胜古迹有桃花源、渔父祠。


猜你喜欢

  • 海界县

    唐贞观九年 (635) 置,属林州。寄治驩州之南境 (今越南义静省境)。后废。

  • 长店

    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张家湾镇上店。明设大通关及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11通州:大通关“在州南张家湾之长店”。即此。

  • 起步溪

    即今福建罗源县北五里起步溪。《清 一统志·福州府一》: 起步溪 “源出县西北善化里山顶,南流合松崎港”。

  • 底木达寨

    即今四川小金县北抚边乡。《清史稿·海兰察传》: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六月,“后路贼攻陷底木达,进据登春。海兰察还御”。四十五年(1780) 设抚边营于此。

  • 鹘岭关

    一名铁鹘岭。在今陕西山阳县南鹘岭。《舆地纪胜》 卷189金州: 上津县 “绍兴十六年和好成,割上津县鹘岭关外卓驮平为界”。在今陕西省山阳县东南大小鹘岭处。《舆地纪胜》:宋金和议成,宋金以上津鹘岭关为界

  • 小濮

    即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方舆纪要》卷34濮州临濮城:“或谓之小濮。蒙古忽必烈南侵,尝驻兵于小濮,即此。”

  • 嵎夷

    《尚书·尧典》: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关于嵎夷的解释有六: (1) 孔传: “ 《禹贡》青州云: ‘嵎夷既略。’ 青州在东界外之畔,故云东表之地称嵎夷也。” (2) 《释文》: “马融曰:

  • 羌塘

    一称章塘。藏北高原的藏语称谓。又称章塘。“藏北高原”的藏语称谓。

  • 真溪镇

    ①北宋置,属富顺监。在今四川富顺县西南二十里。②今四川宜宾县西北真溪乡。《清一统志·叙州府一》: 真溪 “在宜宾县西北。《旧志》: 宋黄庭坚云: 州西北百二十里有真溪。源出匍山,旧有姓真者居之,故名。

  • 伏流城

    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周书·韦祐传》:西魏大统初,东洛州刺史韦祐“置栅于伏流”。东魏武定二年(544)筑城,置伊阳郡及南陆浑县于此。后属西魏。北周为和州治。隋开皇初为伏流县治,大业初为陆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