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桃园县

桃园县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淮滨县置,属淮安路。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明洪武初改为桃源县。


(1)古县名。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分宿迁县置,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城厢)。属淮安路。明洪武初又改名桃源县。(2)今县名。在台湾省本岛西北部沿海,西临台湾海峡。面积1220.9平方千米。人口约183.4万。辖2市、2镇、9乡。县治桃园市。原名桃仔园。因清乾隆初年闽粤沿海移民入垦,后遍植桃树,遂以为名。昔为高山族南崁四社(眩眩社、霄里社、龟仑社、坑子社)聚居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氏治台初属天兴县(后为天兴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属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属淡水厅淡水堡,后属桃涧堡。光绪元年(1875年)分属淡水、新竹两县。日占初属台北县。光绪二十七年废县设桃仔园厅,两年后省作桃园厅。1920年改属新竹州。1945年光复后改属新竹县。1950年析置桃园县。地处雪山山地向沿海平原过渡地带。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台湾省重要产米区,以稻、茶叶、甘蔗为主,还有花生、柑橘等。沿海养殖业较发达,居台湾北部之冠。有纺织、机械、石油、化工、制药、橡胶等工业。有中原大学等大专院校。纵贯铁路、高速公路和1号、7号、15号等省道经此。县西面有全省最大的桃园机场(又名中正国际机场)。名胜古迹有石门水库、角板山、慈湖、龙头山公园、龙潭水上公园和文昌庙、景福宫、甘泉寺、寿山岩、斋明寺、圆光寺等。


猜你喜欢

  • 白羊平口

    又名三盆口。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平山县:白羊平口“县西北百六十里,又南五里曰白羊口,东北去龙泉关三百里,皆宏治二年设兵戍守”。

  • 九折岩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玲珑山上。《清一统志》引咸淳《临安志》:玲珑山“两山屹起,盘曲凡九折,上通绝顶,名九折岩”。即今浙江省临安市西玲珑山绝顶,盘曲凡九折,故名。宋苏轼《登玲珑山》诗:“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

  • 安国

    又名布豁、捕喝。古昭武诸国之一。国都阿滥谧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魏书·西域传·康国》 有安国。《隋书·西域传》:“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重,环以流水。”大业初遣使

  • 南泽镇

    又名蔡泾镇。即今江苏江阴市南之南闸镇。清光绪 《江阴县志》 卷2: 南闸镇 “市临运河,两桥环峙,河之东岸较盛”。

  • 白鹿书院

    又称白鹿洞。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隐居读书于此。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建“庐山国学”,宋初扩建为“白鹿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

  • 护邛州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境。北宋以后废。

  • 黄芦岭关

    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六十里。置关岭上,凭高为险。明宣德中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裁。

  • 龙池河

    一名渔水。在今天津市南半里。《方舆纪要》卷11蓟州:龙池河“源自州北卢而岭口流入,南合遵化县之梨河”。《清一统志·顺天府一》:龙池河“源出州北之鹅台,下潴为鹅湖,南流经州城西,又东南入沽河”。

  • 博狼沙

    即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关。《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即此。即“博浪沙”。

  • 罢 (罷) 交县

    唐贞观十年 (636) 置,属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天宝元年 (742) 改名延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