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松江

松江

①古称笠泽。又名松陵江。即今江苏太湖尾闾吴淞江。晋顾夷 《吴地记》、庾阐 《扬都赋注》 与唐张守节 《史记正义》 等,皆以此为 《尚书·禹贡》三江之一。《后汉书·左慈传》: 曹操曰: “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 李贤注: “松江在苏州东南,首受太湖。” 《通典》、《元和志》 吴县下皆有松江。北宋郏亶、单锷等水利书中 “松江”、“吴淞江” 已并称,“吴淞江” 或作 “吴松江”。元、明以后习称吴淞江,松江之名遂废。

②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71眉州: 松江 “在州城东南。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绕州城,与醴泉江合,复入蜀江。江中有哭王滩。孟泉降宋入朝,国人哭送之于此,因名”。


(1)古水名。即今江苏、上海两省市境内之吴淞江。吴韦昭(《国语·越语》注)、晋郭璞(《水经注·沔水》引)、顾夷(《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吴地记》)、庾阐(《水经注·沔水》引《扬都赋》)皆以为“三江”之一。《后汉书·左慈传》“所少吴松江鲈鱼耳”,《陈书·侯瑱传》“与(侯)景战于吴松江”,此“吴松江”犹言吴地之松江,不是说江名叫吴松江。《通典》、《元和郡县志》吴县下皆有“松江”。北宋郏亶、郏乔、单锷等水利书中“松江”、“吴淞江”两名已并见,“吴淞江”或作“吴松江”。元、明以后习称吴淞江,松江之名遂废。(2)集镇名。在吉林省抚松县西部。松江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980。1936年建屯,名三道庙岭。1946年以附近松江河改今名。产人参。抚长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西周封国。姒姓。在今陕西华县西南。《尚书·顾命》:乃同召“彤伯”。战国时为秦邑。《史记·魏世家》:惠王二十一年(前349),“与秦会彤”。《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四年(338),“孝公薨。商君反,死彤

  • 陬溪

    即西溪。在今湖南衡山县西二里。《新唐书·邓处讷传》: “陬溪人周岳与 (雷) 满狎,因猎,宰肉不平而斗,欲杀满,不克。见满已据州,悉众趋衡州。” 《方舆纪要》 卷80作 “鲰溪”。

  • 显福宫

    隋炀帝离宫,在今江苏扬州市东北。《隋书·宇文化及传》: 大业末,杀炀帝,“十余日,夺江都人舟楫,从水路西归。至显福宫,宿公麦孟才、折冲郎将沈光等谋击化及,反为所害”。隋炀帝离宫。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

  • 天马镇

    即今浙江常山县治。自唐广德二年(764)以来为常山县治。(1)在浙江省常山县中部偏南。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1.6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天马,人口3万。唐初设常山镇巡检署。1936年分设

  • 满城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建,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西南部。《清一统志·成都府一》 “成都府城”条内: “满城在府城西。周四里五分,门五。康熙五十七年建,乾隆五十年修。” 驻成都将军及满州八旗兵。宣统

  • 六安宣抚司

    即六番招讨司。在今四川天全县。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25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元宪宗时复置六安宣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后改六番招讨司,又分置天全招讨司。”

  • 隆尧县

    1947年并隆平、尧山县置,属河北省。治所即今河北隆尧县。在河北省南部。属邢台市。面积749平方千米。人口48.1万。辖5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隆尧镇。1947年隆平、尧山县合并设隆尧县。1949年属

  • 松江唐经幢

    在今上海市松江县中山小学内。建于唐大中十三年 (859)。幢高9.30米。现存二十一级,各级均有雕刻,内容为莲瓣、狮首、蹲狮、力士、海浪、郡主礼佛图,幢身刻陀罗尼经,并有题记、捐款人姓名及建幢年代。1

  • 天台岭

    在今陕西宁强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56宁羌州:天台岭“其山高而顶平,因名。岭下有铁锁桥”。

  • 石子河

    ①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石河。《清一统志·锦州府一》:石子河“在宁远州西南一百三十三里。源出边外, 自高台堡门西入边,绕旧前屯卫城西入海”。②一名石泉河。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南。《水经·洛水注》:“洛水又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