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称章塘。藏北高原的藏语称谓。又称章塘。“藏北高原”的藏语称谓。
亦作。西汉置, 属陈留郡。 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三十里远襄乡。 东汉为县。 西晋废。古县名。傿,又作,通
北宋置,属安化县。即今甘肃华池县治。元废。
春秋卫邑,战国赵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史记·赵世家》:敬侯元年(前386),“赵始都邯郸”。至幽缪王迁八年(前228),“邯郸为秦所占”。为赵都长达158年。据考古发掘,赵邯郸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组成
亦作蔑怯思城、灭怯思。在今俄罗斯高加索山北。《元史·吐吐哈传》:太宗时,钦察国“忽都速蛮之子班都察,举族迎降,从征麦怯斯有功”。
1946年由依兰县刁翎镇、三道通一带析置,属合江省。治所在刁翎镇(今黑龙江林口县西北刁翎镇)。1949年1月撤销,并入林口县。旧县名。东北解放区设。1947年由依兰县析置,治刁翎镇(今黑龙江省林口县北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为沅江支流。《方舆纪要》卷81城步县:巫水“源出巫山,分为二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西经城南之南江,又西经城西三十里之乌龙江,入靖州会同县之洪江”。即“7
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 置,属歙州。治所即今江西婺源县西北清华镇。天祐中移治弦高镇(即今婺源县)。《元和志》 卷28歙州: 婺源县 “以婺水绕城三面,因以为名”。宋宣和后属徽州。元元贞元年 (12
1941年置,属四川省。治所在巷口镇 (今四川武隆县)。1944年改为武隆县。1941年由涪陵县析置,治今重庆市武隆县驻地巷口镇。1944年升县。
即今陕西洛川县东南百益乡。《清一统志·鄜州》:百益堡“在洛川县东南一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