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十二年 (1476) 析南阳县北部置,属南阳府。治所在南召堡 (今河南南召县东五十六里云阳镇)。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废。雍正十二年 (1734) 复置。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
明置,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科木地方。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考郎古城、可木站”。后废。
在今浙江仙居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2仙居县:水帘岩“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岩壁横峙,悬瀑如帘,下有石室甚深广”。
①汉曰雷陂。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十里。唐武德五年 (622) 改葬隋炀帝于此。《新唐书·地理志》江都县: “东十 一里有雷塘,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袭誉引渠,又筑勾城塘,以溉田八百顷。” 宋以后渐湮废。《方舆
元至元十年 (1273) 置,治所在襄阳县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寻废。
唐武德二年 (619) 置秦州总管府,治所在上邽县 (今甘肃天水市)。领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州。辖境相当今甘肃境内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兰州市以南地区。七年(624) 改为秦州
东晋、南朝时对长江支流巴水(今巴河)、希水(今浠水)、蕲水(今蕲河)、赤亭水(今举水)、西归水(今龙河)的总称。因属西阳郡,又名“西阳五水”。居住于此之少数族,被称为“五水蛮”。《宋书·蛮传》:“西阳
一名刘成山砦。在今湖北咸宁市西五里。《舆地纪胜》卷66鄂州:刘成山寨“在咸宁县西五里。山周十余里,中可容数千人。四壁峭峻惟一径可入,建炎间,乡民聚浪保守,贼不能窥”。
浙东、浙西的合称,泛指今浙江全省、上海市和江苏长江以南部分。《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时二浙久安,人不习战”,即指此。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建,在今贵州镇远县西五里。《明史·地理志》 镇远府: “又西有油榨关。” 《清一统志 ·镇远府》 引 《府志》: 油榨关“在府西二仙峰。崖壁险固,控扼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