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方丈山

方丈山

①又名方壶。古代传说中三神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或以为即今韩国南济州岛。

②即今观音山。在云南鹤庆县南部。《元混一方舆胜览》鹤庆路:方丈山“半岩一洞,中有池,深不可测,水滴岩下,如方响音。上有石观音,故又名观音山”。


古山名。传说中三神山之一,又名方壶。《史记·封禅书》:“自威、宣(齐威王、宣王)、燕昭(燕昭王)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方丈涉海费时节,玄圃寻河知有无。”见“三神山”。


猜你喜欢

  • 嗹马国

    指今丹麦王国。《清史稿·邦交志》 称“丹墨即嗹马”。

  • 宝应县

    唐上元三年 (762) 改安宜县置,属楚州。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旧唐书·地理志》 载: “肃宗上元三年建已月,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仍改安宜为宝应。” 南宋宝庆三年 (1227) 升为宝

  • 大山屿

    即今台湾岛西澎湖岛。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大山屿,“澎湖诸屿独此最大,横直各有十余里,民居颇多。由此而下有五地, 曰风柜仔尾、曰峙里、曰猪母落水、曰鸟嵌仔、曰林投仔,而妈宫前即在此屿,水师镇防汛在

  • 焦村圩

    北宋筑。在今安徽宣州市北。

  • 蛤蠦山

    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南峆㠠山。 元于钦 《齐乘》 卷1作 “峆㠠山”。 《清一统志·登州府》: 蛤蠦山,“ 《县志》: 巅多灵水,随石窦迸出。又多蛎房,海水结聚而成。上有蛤蠦寺

  • 涧于水

    在今河北丰润县东北。为还乡河支流。《水经·鲍丘水注》: “梁河又南,涧于水注之。水出东北山,西南流,径土垠县故城东,西南流,入巨梁水。” 即此。

  • 湖南路

    荆湖南路的简称。即“荆湖南路”。

  • 者洪汛

    在今云南广南县北,接广西界。清有外委把总驻防。

  • 新田营

    ①即今湖南新田县治。《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新田营,“今新田县治。明万历二年置,以防宁远东北瑶洞。崇祯十二年,郡守晏日曙以其地山峦层复,民染瑶俗,建议分宁远南北二乡十五都置县,即新田为治,因名”。②

  • 荥口

    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古荥泽受河水之口。《战国策· 燕策二》: 苏代曰,“决荥口,魏无大梁”,即此。(荥xíng) 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北。古荥泽受河水口。《战国策·燕策二》苏代曰:“决荥口,魏无大梁。”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