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攸县

攸县

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攸县东攸水南。以北有攸溪为名。东汉属长沙郡。南朝齐属湘东郡。梁、陈间改为攸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南云州治。贞观元年(627)州废,县属衡州。五代梁时迁今攸县治,改属潭州。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攸州, 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东部、湘江支流洣水流域,东毗江西省。属株洲市。面积 2651 平方千米。人口75.1万。辖10镇、2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攸县,治今县城东北;并置容陵县,治今攸县阴山港。均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改容陵县为阴山县,属湘东郡。南朝齐攸县亦属湘东郡。南朝梁天监中析阴山县置湘潭县,治所在今攸县境,属湘东郡。南朝梁、陈时改攸县为攸水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攸水、阴山县入湘潭县,属衡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攸县,并置南云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南云州,属衡州。五代治所徙今城关镇。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攸州,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年)属天临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1914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衡阳专区,1952年属湘潭专区。1968年属湘潭地区,1983年后属株洲市。《水经注·洣水》谓,攸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地处湘东山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递降。攸水及支流洣水流经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油菜籽、生姜、辣椒、烟草、柑橘、鲜鱼、生猪。特产攸县麻鸭。林产有松、杉、竹、油茶。矿产有煤、铁、钨、长石等。有化工、机械、冶炼、造纸、皮革、副食品加工、采矿等工业。湘东铁路纵贯县境,106国道、攸衡公路交错境内。攸水、洣水可通航。名胜古迹有司空山、灵龟峰、阳升观、宝宁寺等。纪念地有苏维埃兵工厂旧址、谭震林故居。


猜你喜欢

  • 南宁市

    1946年8月核准由邕宁县城区及近郊析置,属广西省。市政府至1949年12月当地解放后始正式成立。治所即今广西南宁市。简称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99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1

  • 太平关

    ①唐置,故址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北二十里古城镇。《新唐书·地理志》绛州太平县:“有太平关,贞观七年置。”②明成化四年(1468)置,属横州。在今广西横县南隔江二里。③明置,属安化县。在今贵州思南县东三里。

  • 陇山

    ①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北。《金史·宣宗纪》:兴定元年(1217)四月,元帅完颜赛不“败宋军于陇山等处”。即此。②即陇坻。在今陕西陇县、宝鸡县与甘肃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战国策》:范睢曰:“秦右陇

  • 沂河

    在今河北滦县西。《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沂河“在滦州西二十里,南流入海”。《方舆纪要》卷17滦州:沂河,“《志)云:大沂河源出卢龙县界马家庄,西南流径州西北二十二里之佛住山,又南合于小沂河。小沂河出州

  • 东鳀

    指今台湾。《汉书·地理志》 吴地:“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又作东夷。为后世之夷洲,指今台湾。《汉书·地理志》吴地:“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尔雅·释

  • 扒桑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新都桥镇北拔桑。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扒桑土百户。

  • 杂仁宗

    又作匝布朗宗、泽布隆城、古格札什鲁木布则城。即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三十里札布让。清乾隆《卫藏通志》作“杂仁”。

  • 丹余吾水

    在今蒙古国西南。《汉书·匈奴传》:本始二年(前72),伐匈奴,“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余骑出五原。……虎牙将军出塞八百余里,至丹余吾水上,即止兵不进,斩首捕虏千九百余级, 卤马牛羊七万余,引兵还

  • 剑阁道

    古道路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连山绝险,飞阁通衢”。为石牛道中一段。三国蜀汉诸葛亮重凿剑山架道,以通行旅。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 汉德县 “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为川陕

  • 室伪水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汤河。为太子河支流。《汉书·地理志》 辽东郡居就县: “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